禫祭的意思、禫祭的詳細解釋
禫祭的解釋
除喪服之祭。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紹熙内禅》:“﹝ 趙汝愚 等﹞扶導上詣太皇簾前行謝禮。次詣梓宮前行禫祭禮。”《元典章·新吏》:“凡官吏遭值親喪……大祥後六十日為禫祭。” 明 樊鵬 《何大複先生行狀》:“先生哀毀骨立,禫祭未成,不飲酒,不彈琴。” 清 黃宗羲 《答萬季埜喪禮雜問》:“自此以後,小祥、大祥、禫祭之類,皆於祖廟持祭新死者。”
詞語分解
- 禫的解釋 禫 à 古代除去孝服時舉行的祭祀:“晉初用王肅議,祥禫共月,故二十五月而除,遂以為制。”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 祭的解釋 祭 ì 對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儀式:祭奠。祭禮。祭靈。祭典。祭掃。 供奉鬼神或祖先:祭祖。祭天。祭祀。祭竈。 使用(法寶):祭起一件法寶。 祭 à 姓。 筆畫數:; 部首:示;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禫祭”是中國古代喪禮中的一種祭祀儀式,具體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一、基本釋義
禫祭(dàn jì)是古代喪禮中除去喪服的祭祀儀式,标志着守喪期的正式結束。根據《元典章》記載,古代官吏守喪時需經曆“大祥”(父母去世兩周年祭)後六十日進行禫祭,此後恢複日常生活。
二、曆史背景與禮儀規範
- 時間與流程
禫祭通常在親人去世後第27個月(即“大祥”後60日)舉行。如明代文獻提到,禫祭未完成時,守喪者需保持哀悼狀态,不可飲酒、彈琴等。
- 儀式意義
該儀式象征孝子結束守喪,逐步回歸正常生活,體現了儒家“孝道”中對哀悼期限的嚴格規定。
三、文獻記載
- 宋代:周密《齊東野語》記載了宋光宗行禫祭禮的史實。
- 元代:《元典章》明确官吏守喪需遵循“大祥後六十日為禫祭”的規定。
- 清代:黃宗羲在讨論喪禮時提到,禫祭需在祖廟中為新死者舉行。
四、相關概念辨析
- 與“祃祭”區别:祃祭(mà jì)是古代軍隊出征前的祭祀,與喪禮無關。
- 與“墦祭”區别:墦祭(fán jì)指墳前祭祀亡靈,屬于常規祭掃活動,非特定喪期儀式。
五、文化影響
禫祭作為傳統喪禮的重要環節,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孝道和禮儀制度的重視,其規範在曆代典籍中均有延續,成為研究中國古代禮制的重要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内容,可查閱《齊東野語》《元典章》等原始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禫祭(dàn jì)是指古代中國一種特殊的宗教儀式,旨在祭祀祖先和神靈,以祈求平安和豐收。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禾(hé)和示(shì),共有十二個筆畫。
禫祭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其基礎的祭祀形式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它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傳統儀式之一,代表着對祖先的尊重與崇敬,以及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祈求。
在繁體字中,禫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中的禫祭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總體上基本保持一緻。它通常由“米”、“示”、“示”、“示”四個部分組成,結構相對複雜。
以下是一個例句來說明禫祭的用法:"在每年的春節期間,我們舉行禫祭儀式,向我們的祖先祈求保佑和祝福。"
一些與禫祭相關的組詞包括:"祭祀",表示舉行宗教儀式祭祀神靈或祖先;"祖先",指的是某個人的祖輩或遠祖;"豐收",表示農作物的收成富饒;"尊重",意味着對他人或某種價值的高度敬重。
禫祭的近義詞可以是"祭奠",它也表示對神靈或祖先的祭祀儀式。而禫祭的反義詞則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滿足您的需求!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我很樂意繼續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