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身的意思、施身的詳細解釋
施身的解釋
舍身。 唐 公乘億 《魏州故禅大德獎公塔碑》:“ 漢明 推入夢之祥, 梁武 顯施身之願。”
詞語分解
- 施的解釋 施 ī 實行:施工。施政。設施。施展。施教(刼 )。施為(唅 )。施威。實施。措施(辦法)。發號施令。 用上,加工:施肥。施粉。 給予:施禮。施診。施恩。 姓。 筆畫數:; 部首:方; 筆順編號:
- 身的解釋 身 ē 人、動物的軀體,物體的主要部分:身軀。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樹身。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身世。獻身。 親自,本人:自身。親身。身教。身體力行。 統指人的地位、品德:出身。身分(坣 )。身敗名裂
專業解析
"施身"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可從字源學、語義學及實際應用三個維度展開:
-
字源解析
"施"在《說文解字》中注為"設也,從㫃也聲",本義為布陳、實施,引申為給予、布施;"身"指人的軀體,亦可代指自我。"施身"二字結合,字面可解作"以自身為施予對象"。
-
基本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施身"屬佛教術語,特指密宗修持中的"施身法"(ཁོགས་གཏོང་།),即通過觀想将自身肉體布施予衆生或神靈,以破除對肉體的執着,達到空性覺悟。此概念源于《般若經》中"無我相、無人相"的教義。
-
引申義與用例
在禅宗語錄中,該詞被擴展為"舍己利他"的精神實踐,如《景德傳燈錄》載:"施身非為名,割肉豈圖報"。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描述無私奉獻行為,例如《中國哲學大辭典》引述其為"超越個體局限性的道德實踐"。
-
權威參考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M]. 文物出版社, 2002.
- 任繼愈. 《中國佛教史》[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
網絡擴展解釋
“施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舍身,即舍棄身體或生命,常見于佛教文化或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shī shēn
- 注音:ㄕ ㄕㄣ
- 詞義:指主動舍棄自身,常與宗教奉獻、犧牲精神相關。例如唐代碑文《魏州故禅大德獎公塔碑》提到“梁武顯施身之願”,即以身體布施表達虔誠。
2.文化背景
- 佛教關聯:在藏傳佛教中,“施身法”是一種修行法門,主張通過觀想布施自身血肉來破除執著。這與普通詞義中的“舍身”有聯繫,但屬于特定宗教實踐。
3.用法與語境
- 古代文獻:多用于描述為信仰、理想或他人犧牲的行為,如公乘億的碑文用例。
- 現代延伸: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涉及傳統文化或宗教讨論時可能出現。
4.近義與反義
5.補充說明
- 需注意區分普通詞義與佛教術語。日常使用中,“施身”更偏向文學或曆史語境,而非現代口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施身法”的具體内容,可參考宗教典籍或相關釋義(如的藏傳佛教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豹鼠陂渠弼臣鼻皻不當村補劑朝憲辰巳春分麤官儋輿倒掖氣耳聾眼花二女二十四治二元方程式費籌風瞀風濕符勅覆姓改線拱柙汩淈鬼怪詭讕濺落精好涓滴不遺卷曲可歌可泣疴禍可愧兩虎相鬥流别褛裂滅絕人性迷回謬沴目光如鏡潘沐評話掊斥秦昭盟夷瓊脂犬兔俱斃铨引忍苦耐勞十緊梳妝頌禮孫悟空台銜天門八翼天英帖文溫適握發吐飧相宣攜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