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eeing and hearing]∶看和聽
視聽效果
(2) [what is seen and heard]∶看到的和聽到的
以正視聽
(3) [eyesight and hearing]∶指視力和聽力
視聽不衰
(1).看和聽。《書·蔡仲之命》:“詳乃視聽。”《墨子·尚同中》:“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視聽;使人之唇吻,助己言談。”亦指視覺和聽覺。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師年七十有六,而精健如少年,視聽尚不稍衰。” 清 魏源 《過洞庭》詩之四:“風濤酣視聽,天地缺東南。”
(2).借指耳目(替人刺探消息的人)。《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 恪 更拜太傅。於是罷視聽,息校官,原逋責,除關稅,事崇恩澤,衆莫不悅。”
(3).看到的和聽到的。謂見聞。 漢 荀悅 《漢紀·平帝紀》:“臣 悅 所論,粗表其大事,以參得失,以廣視聽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羯羅拏蘇伐剌那國》:“外道於是誦其宗緻,三萬餘言,其義遠,其文博,包含名相,網羅視聽。” 宋 蘇轼 《轉對條上三事狀》:“臣以此知明主務廣視聽,深防蔽塞。”
(4).言路;輿論。 唐 蘇鹗 《蘇氏演義》卷下:“五明扇, 舜 所作也。 舜 廣開視聽,求賢為輔,故作。”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七章:“自古以來,凡舉大事,沒有不早定名號,以正視聽,號召遠近。”
“視聽”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角度綜合解析:
指視覺與聽覺的結合
表示“看”和“聽”的動作本身,如“視聽效果”指通過視覺和聽覺傳遞的感受。
例:現代影視作品注重營造沉浸式視聽體驗。
引申為見聞或認知
指通過所見所聞形成的印象或看法,如“混淆視聽”指擾亂他人的判斷。
例:新聞報道需客觀,避免誤導公衆視聽。
借指耳目或輿論
古漢語中可代指替人刺探消息的耳目,或指代社會輿論。
例:《三國志》中“罷視聽”意為撤銷情報人員。
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詞典釋義及曆史文獻用例。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辭海》《漢典》等來源(如、2)。
《視聽》一詞,意指通過視覺和聽覺兩種感官來接收信息、感知事物。它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對視覺和聽覺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也可以指與視覺和聽覺相關的事物或活動。
《視聽》一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見」和「耳」。其中,「見」表示與視覺相關,「耳」表示與聽覺相關。
根據《康熙字典》的統計,「視聽」一詞總共包含9個筆畫。
《視聽》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冢宰·景號》一文中,意為「看和聽」。
在繁體字中,「視聽」的書寫方式與簡體字相同,無區别。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視聽」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但基本上仍使用「見」和「耳」這兩個部首。
1. 他的視聽能力非常出色,可以同時處理多種信息。
2. 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提高學生的視聽體驗。
1. 視頻:指用視覺手段記錄和播放的影像。
2. 聽覺:指通過耳朵感知聲音的感覺或能力。
1. 近義詞:觀聽、目聽。
2. 反義詞:損聽,指由于外界原因而喪失部分或全部的聽覺能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