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憤的意思、沮憤的詳細解釋
沮憤的解釋
沮喪憤懑。 宋 蘇舜欽 《答馬永書》:“予年四十矣,志於道亦有年,豈一旦受譴而并棄之,舍其所樂,自為沮憤,亦何益于事哉!”
詞語分解
- 沮的解釋 沮 ǔ 阻止:沮遏。 壞,敗壞:沮喪(刵 )(失意,懊喪)。色沮。力竭功沮。 沮 ù 〔沮洳〕低濕的地帶。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憤的解釋 憤 (憤) è 因不滿而忿怒或怨恨:氣憤。憤悱(郁悶)。憤慨。憤怒。憤然。悲憤。激憤。憤恚。公憤。義憤填膺。憤世嫉俗。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沮憤(jǔ fèn)是漢語中一個形容情緒狀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因受挫或失望而引發的悲憤交加的情緒,強調沮喪與憤懑交織的心理狀态。
一、詞義解析
- 沮(jǔ):本義指水名,引申為阻止、敗壞、灰心失望。《說文解字》釋“沮”為“水名”,後衍生出“止也”“壞也”之義(如《詩經·小雅》“何日斯沮”),形容意志消沉、情緒低落。
- 憤(fèn):指郁結于心、因不滿而激動。《說文解字》注“憤”為“懑也”,即内心積郁的怒氣(如《論語·述而》“不憤不啟”),強調因不平之事激發的強烈情緒。
- 複合義:二字結合後,“沮憤”融合了“沮”的消沉失意與“憤”的激憤不平,特指因遭遇阻礙、失敗或打擊而産生的既沮喪又憤恨的複雜心境。
二、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明确收錄“沮憤”為“沮喪憤懑”,例證可見于古代文獻,如《新唐書·劉蕡傳》描述士人“忠良既沮憤,奸邪愈得志”。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為“懊惱憤恨”,強調因事與願違引發的雙重情緒反應。
-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指出“沮”含“頹喪”義,“憤”含“忿怒”義,複合詞突出受挫後的心理沖突。
三、用法與語境
“沮憤”屬書面語,多用于描述以下情境:
- 個人境遇:如事業受挫、理想破滅後的痛苦憤懑(例:“壯志未酬,心懷沮憤”)。
- 曆史叙事:記載人物遭遇不公時的心理狀态(例:“忠臣見讒,沮憤而卒”)。
- 文學表達:詩詞中渲染悲憤交織的情感(如李賀《緻酒行》“少年心事當拏雲,誰念幽寒坐嗚呃”隱含沮憤之情)。
四、近義詞辨析
詞語 |
核心差異 |
悲憤 |
側重悲痛與憤怒,情感強度更高 |
怨憤 |
強調因怨恨而生憤,含指責義 |
沮喪 |
僅指灰心失望,無憤怒成分 |
憤懑 |
突出郁結于心,與“沮憤”最接近 |
五、古典文獻例證
《後漢書·皇甫嵩傳》載董卓專權時:“嵩為人臣,不能殉國,而沮憤發病,卒于家。”此處“沮憤”生動刻畫了皇甫嵩因無力匡扶朝綱,憂憤成疾而終的狀态。
參考文獻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20年。
- 《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4年。
-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四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網絡擴展解釋
“沮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詞義解析
沮憤(jǔ fèn):指沮喪與憤懑交織的情緒,常用于描述因受挫或不滿而産生的雙重負面心理狀态。
- 拆分字義:
- “沮”:本義為阻止、敗壞,引申為情緒低落、頹喪(如“沮喪”)。
- “憤”:指因不滿而激發的憤怒或怨恨(如“憤慨”“憤懑”)。
- 綜合釋義:兩字結合,強調因外部壓力或内心矛盾導緻的既失落又憤恨的複雜情感。
例句與出處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如宋代蘇舜欽《答馬永書》中:
“予年四十矣,志於道亦有年,豈一旦受譴而并棄之,舍其所樂,自為沮憤,亦何益于事哉!”
此處作者以“沮憤”表達因受貶谪而産生的失意與憤懑之情。
使用場景
現代語境中,“沮憤”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表達,描述因挫折、不公或理想受挫引發的複雜情緒,例如:
- 事業受挫後的心理狀态;
- 對現實不滿卻無力改變的矛盾心境。
補充說明
- 近義詞:憤懑、郁憤、悒憤。
- 反義詞:暢快、欣然、豁達。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典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答馬永書》原文,或結合古代漢語詞典查閱相關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馮邊業标峻裁服村夫道民澄結典傳殿主抵擋疊見東麓渡河法綱沸然風馳鳳尾诏甘腝鹳鵲郭郎痕瘕懷戀華僞灰礶晦僞渾然一體建瓴高屋借約開演懇懇勤勤空石懶惰淚迹糧饟聊備一格榴裙悶損妙不可言迷悟摩肩接毂凄淡傾囊潤筆執政三適上竅上文删節死鬭思維唐古拉山蹄膀聽聽通施推服陀滿外三關玩兵物料獻可替否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