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mbiguous;equivocal] [态度、意見等]不明朗;不加可否
模棱兩可
亦作“ 模棱 ”。喻遇事不置可否,态度含糊。 宋 陸遊 《老健》詩:“不怪模稜嗤了了,但驚紾臂勸徐徐。” 明 吾邱瑞 《運甓記·太真絕裾》:“若首鼠模稜,負恩不報,汗顔人世者,非夫矣。”《水浒傳》第二回:“不拘貴賤齊雲社,一味模棱天下圓。” 茅盾 《昙》二:“ 蘭女士 的頭動了一下,那态度是模棱得很,表示不出‘然’或‘否’。”
見“ 模稜 ”。
“模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模棱”形容态度、意見或語言含糊不定,不明确表态。例如在表達觀點時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常用成語“模棱兩可”來概括這種特征。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陸遊《老健》詩:“不怪模稜嗤了了”,明代《運甓記》中也有“首鼠模稜”的用法。成語“模棱兩可”則源自《舊唐書·蘇味道傳》,記載唐代宰相蘇味道處事圓滑,常以“模棱持兩端”應對問題,因此被稱為“蘇模棱”。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模棱”一詞貫穿古今,多用于批評缺乏明确立場的行為,具有鮮明的貶義色彩。
模棱是一個常見的詞語,常用來形容言語或事物含糊不清,沒有明确的界限或表達。
模棱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木字旁(木),右邊是木字旁(木)。總共包含11個筆畫。
模棱的字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最初以意思的表達更為直觀,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出現了更多的概念和含義,使得這個詞語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模棱。
在繁體字中,模棱的寫法為「模棱」。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模棱的形狀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結構和意義保持不變。
1. 他的說法模棱不清,讓人很難理解他的真實意圖。
2. 這個方案模棱兩可,需要進一步明确。
模棱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搭配,例如:
1. 模棱兩可:形容言語或行為不明确,含糊不清。
2. 模棱一段:形容事物的界限模糊,無法明确劃分。
3. 慎終如始,毋搖其實:形容做事要一開始就謹慎小心,不模棱兩可。
1. 含混不清:指言辭或思路不明确,模棱。
2. 暧昧:含糊不清,不明确的。
3. 含糊:指言語或事物不明确,模棱不清。
明确、清晰、明确無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