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反複思慮。《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所取者 恪 也,今已死”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喜 《志林》:“初 權 病篤,召 恪 輔政。臨去,大司馬 呂岱 戒之曰:‘世方多難,子每事必十思。’” 前蜀 貫休 《壽春節進》詩:“儉德為全德,無思契十思。”
(2). 唐 魏徵 谏 太宗 予以慎重思考的十個方面。《舊唐書·魏徵傳》:“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恐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十思"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曆史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源自唐代名臣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指君主治理國家時需要審慎思考的十個方面。在《漢語大詞典》中,該詞被定義為"治國者應深思的十項要務",其現代語義延伸為對重大決策的系統性考量。
從語義構成分析,"十"作為數詞表示完整體系,"思"作動詞強調理性思考,《古代漢語詞典》指出這種"數詞+核心動詞"的結構常見于政論典籍,具有強化行為系統性的修辭效果。具體十項内容在《貞觀政要》中有完整記載,包括:見可欲則思知足、将興作則思知止、處高危則思謙沖、懼滿溢則思江海、樂盤遊則思三驅、憂懈怠則思慎終、慮壅蔽則思納谏、懼讒邪則思正身、行封賞則思無因喜、施刑罰則思無因怒。
該詞在當代《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被标注為曆史典故詞,建議在政論、管理類語境中使用。商務印書館《新華成語大詞典》強調其現實意義,認為"十思"精神可引申為現代組織決策中的風險評估機制。從語用功能看,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用學教程》指出該詞多用于強調決策的全面性與預見性,常見于政策分析、戰略規劃等專業領域。
“十思”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的政治理念()
《三國志》中的淵源( )
語言學的解讀( ) 作為漢語成語,“十思”可表示極度深切的思念,如“十思故鄉”表達對故鄉的強烈眷戀。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更多見于現代語境。
現代誤讀辨析() 部分非權威資料将“十思”解釋為包含“思源、思變”等十種思維方法(十思訣),這類說法缺乏曆史文獻支撐,屬于現代引申義。
注音為shí sī(ㄕˊ ㄙ),由獨體字“十”與上下結構“思”組成()。
建議優先參考《舊唐書》《三國志》等正史記載理解該詞,若需完整十思内容可查閱來源原文。
白汁闆藍根碧芬蔽蒙冰沍吃貨持事瓷宮打飽嗝兒打頭風惡罵風環雨鬓封建地租風雪夜歸人腐殖質還假杭筏憨憨橫沖直撞鶴馭皇鑒懽聚畫院回憶録儉凋剪柳激話季考及物動詞絶叫淩曆禮俗孟鳥面商廟市濃厚千鈞其樂無窮,其樂不窮跧折仁參熱閃儒門散袒颯爽韶苑設渡勝任愉快神話故事市招守早戍歌天數恬退蹄道同期相尚鄉用芗澤洗兵牧馬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