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反複思慮。《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所取者 恪 也,今已死”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喜 《志林》:“初 權 病篤,召 恪 輔政。臨去,大司馬 呂岱 戒之曰:‘世方多難,子每事必十思。’” 前蜀 貫休 《壽春節進》詩:“儉德為全德,無思契十思。”
(2). 唐 魏徵 谏 太宗 予以慎重思考的十個方面。《舊唐書·魏徵傳》:“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恐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十思”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的政治理念()
《三國志》中的淵源( )
語言學的解讀( ) 作為漢語成語,“十思”可表示極度深切的思念,如“十思故鄉”表達對故鄉的強烈眷戀。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更多見于現代語境。
現代誤讀辨析() 部分非權威資料将“十思”解釋為包含“思源、思變”等十種思維方法(十思訣),這類說法缺乏曆史文獻支撐,屬于現代引申義。
注音為shí sī(ㄕˊ ㄙ),由獨體字“十”與上下結構“思”組成()。
建議優先參考《舊唐書》《三國志》等正史記載理解該詞,若需完整十思内容可查閱來源原文。
《十思》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思考十次”。它由“十”和“思”兩個字組成,表示思考的次數。
拆分《十思》的部首是“一”和“心”,部首“一”表示“一”,部首“心”表示“心”。這個漢字一共包含9個筆畫。
《十思》一詞的來源比較晚,是近代新創的漢字詞語。它的繁體形式為「十思」,并沒有太多的古代淵源。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并沒有具體的寫法對應《十思》這個詞語。因為《十思》出現在比較晚的時期,所以它沒有傳統的古代寫法。
1. 他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十思,最終得出了結論。
2. 我需要十思一下這個事情,才能做出決定。
3. 在考試前的最後一天,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進行了十思。
組詞中可以使用《十思》的“思”字,例如:思考、反思、思想。
近義詞:思索、思考、研究。
反義詞:不思、不考慮、不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