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帝王、官吏極其顧恤民衆疾苦。《左傳·哀公元年》:“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孟子·離婁下》:“ 文王 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 趙岐 注:“視民如傷者,雍容不動擾也。” 孫奭 疏:“言 文王 常有恤民之心,故視下民常若有所傷,而不敢以橫役擾動之。” 晉 潘嶽 《關中詩》:“明明天子,視民如傷。”亦作“ 視下如傷 ”、“ 視人如傷 ”。《北史·魏紀三·孝文帝紀論》:“加以雄才大略,愛奇好士,視下如傷,役己利物,亦無得而稱之。” 唐 楊炯 《為梓州官屬祭陸郪縣文》:“居傳其政,愛人如子;山則有梁,鎮茲一方;君宏其道,視人如傷。”
"視民如傷"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承載着深厚的治國理念和人文關懷。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與引申義
該成語字面指看待百姓如同看待受傷的人一樣。"傷"指傷痛、傷病。引申為統治者或在上位者對待民衆時,應懷有極度的憐恤、體恤、愛護與謹慎之心,如同對待傷員般小心翼翼,唯恐因自己的行為不當而加重其痛苦或帶來新的傷害。它強調了一種将民衆疾苦感同身受的仁愛态度和高度責任感。
曆史典故與權威出處
此語最早見于《左傳·哀公元年》。記載夏朝少康在複國過程中,能體恤百姓疾苦,故得到擁護。後常被用來形容賢明君主或官員的愛民情懷。
來源參考:
體現的價值觀
“視民如傷”是民本思想(民為邦本)的生動體現。它要求執政者:
這種理念是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關于仁政、德治的核心要求之一,與“仁者愛人”、“民貴君輕”等思想一脈相承。
現代意義
在現代語境下,“視民如傷”的精神并未過時。它提醒所有掌握公共權力或服務職能的個人與機構,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持對服務對象的敬畏之心和深切關懷,體察民情民意,謹慎行使權力,努力解決民衆的急難愁盼問題,體現了深厚的人文關懷和服務意識。
“視民如傷”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ì mín rú shāng,其核心含義是形容統治者或官員将百姓視為有傷病的人一樣,給予細緻關懷和謹慎對待。以下是詳細解釋:
成語的字面意思是“看待百姓如同對待傷口”,比喻治理者以極度謹慎、愛護的态度對待民衆,避免加重其疾苦。它強調在位者應體恤民生,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
該成語被曆代儒家學者推崇,成為傳統政治文化中“仁政”思想的典型表達,強調統治者對民衆疾苦的共情與責任感。
“視民如傷”不僅是一個成語,更是一種政治倫理的體現,倡導以謙卑、謹慎的态度對待百姓,至今仍具現實意義。
擺對笨漢弊困襞褶操扯草率收兵成批赤衷垂範百世欑柱蹈常襲故大亞灣核電站牒牍頓具恩借阿順封皮條風擁負流管段孤峰突起孤遊灏灏煎熬疆甽焦害教肄腳镯九如卷帙浩繁苦慢蘭桡累洽鸾手校尉馬胡子買菜能因盤察抛扔平圃掐算凄心三保太監山蜜舍采攝魂深藏若虛使功不如使過侍官死獄松颷速度滑冰瑣瘦桃弓葦矢天津橋投誠頭昏腦眩透眼兒柁工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