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指中央政府機構的屬官。《晉書·戴洋傳》:“﹝ 戴洋 ﹞好道術,妙解占候蔔數, 吳 末為臺吏,知 吳 将亡,託病不仕。”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洪君疇》:“謂内司争田伐木詞訟,皆臺吏受賄以強察官之判,所以上罔聖聽。”《宋史·李昉傳》:“二年陪祀南郊,禮畢,入賀,因拜舞仆地,臺吏掖之以出。”
“台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台吏(拼音:tái lì)指古代中央政府機構的屬官,主要負責輔助行政事務。該詞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均有出現,例如:
“台吏”是古代中央官署中的基層屬官,常見于魏晉至宋代的文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職能。更多用例可參考《晉書》《宋史》等史書。
《台吏》是指在台灣當地的官府中擔任吏職的官員。他們負責處理文件文書、行政事務等工作。
《台吏》這個詞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台和吏。其中,"台"的部首是丿,筆畫數為2;"吏"的部首是口,筆畫數為6。
《台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制體系。在古代,台灣是一個重要的官員調動地,因此需要有專門負責處理事務的人員,即台吏。
在繁體中,"吏"的寫法為 "吏",而并沒有明顯的變化。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台吏"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還是"台吏"的組合。
1. 他是台吏中的一員,負責處理公文事務。
2. 請你向台吏咨詢相關手續。
1. "台吏長":負責監督台吏工作的官員。
2. "台吏員":台灣官府中的吏員。
1. "官吏":指任職于官府的吏員。
2. "文吏":指負責處理文書事務的吏員。
1. "原民":指土著居民,與台吏相對。
2. "非吏":指不是官府吏員的人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