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mbiguous;equivocal] [态度、意见等]不明朗;不加可否
模棱两可
亦作“ 模棱 ”。喻遇事不置可否,态度含糊。 宋 陆游 《老健》诗:“不怪模稜嗤了了,但惊紾臂劝徐徐。” 明 吾邱瑞 《运甓记·太真绝裾》:“若首鼠模稜,负恩不报,汗颜人世者,非夫矣。”《水浒传》第二回:“不拘贵贱齐云社,一味模棱天下圆。” 茅盾 《昙》二:“ 兰女士 的头动了一下,那态度是模棱得很,表示不出‘然’或‘否’。”
见“ 模稜 ”。
“模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模棱”形容态度、意见或语言含糊不定,不明确表态。例如在表达观点时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常用成语“模棱两可”来概括这种特征。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陆游《老健》诗:“不怪模稜嗤了了”,明代《运甓记》中也有“首鼠模稜”的用法。成语“模棱两可”则源自《旧唐书·苏味道传》,记载唐代宰相苏味道处事圆滑,常以“模棱持两端”应对问题,因此被称为“苏模棱”。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模棱”一词贯穿古今,多用于批评缺乏明确立场的行为,具有鲜明的贬义色彩。
模棱是一个常见的词语,常用来形容言语或事物含糊不清,没有明确的界限或表达。
模棱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木字旁(木),右边是木字旁(木)。总共包含11个笔画。
模棱的字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初以意思的表达更为直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更多的概念和含义,使得这个词语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模棱。
在繁体字中,模棱的写法为「模棱」。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模棱的形状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基本结构和意义保持不变。
1. 他的说法模棱不清,让人很难理解他的真实意图。
2. 这个方案模棱两可,需要进一步明确。
模棱可以和其他词语组合成不同的搭配,例如:
1. 模棱两可:形容言语或行为不明确,含糊不清。
2. 模棱一段:形容事物的界限模糊,无法明确划分。
3. 慎终如始,毋摇其实:形容做事要一开始就谨慎小心,不模棱两可。
1. 含混不清:指言辞或思路不明确,模棱。
2. 暧昧:含糊不清,不明确的。
3. 含糊:指言语或事物不明确,模棱不清。
明确、清晰、明确无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