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墨勅 ”。由皇帝親筆書寫,不經外廷蓋印而直接下達的命令。《宋書·王昙首傳》:“既無墨敕,又闕幡棨,雖稱上旨,不異單刺。” 宋 司馬光 《論夜開宮門狀》:“雖陛下慈愛至深,然門闕之禁,不可不嚴。若以式律言之,夜開宮殿門及城門者,皆須有墨勅魚符。”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官政一》:“ 河北 鹽法, 太祖皇帝 嘗降墨勑,聽民間賈販,唯收稅錢,不許官榷。”
“墨敕”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定術語,具有以下核心含義及延伸信息:
墨敕指皇帝親筆書寫、不經過外廷機構(如中書省)蓋印而直接下達的命令。其名稱由“墨”(書寫用的墨汁)和“敕”(皇帝诏令)組合而成。
在杜甫《北征》中,“墨制”指唐肅宗特許其探家的诏令,展現了墨敕在特殊恩典中的應用場景。
墨敕既是皇權直接行使的象征,也因程式簡化成為權力濫用的潛在渠道,反映了古代中國皇權與官僚制度間的複雜關系。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可查閱《夢溪筆談》《宋書》等文獻。
《墨敕》是一個詞語,意思是帝王發出的命令或聖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墨敕》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土”、“白”、“心”。
它的總筆畫數為十九畫。
《墨敕》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起初是用于古代帝王發布命令的文書上。
在繁體字中,《墨敕》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有些字的寫法會有所變化。
《墨敕》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墨勅」,也是指古代帝王下發的命令。
1. 皇帝親自書寫的墨敕宣布了新的法規。
2. 執教之前,教練必須得到俱樂部主席的墨敕。
組詞:禦墨(皇帝的聖旨)、敕令(命令)、殊敕(特殊的命令)。
近義詞:诏書、诏令。
反義詞:請願、谏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