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墨敕的意思、墨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墨敕的解釋

亦作“ 墨勅 ”。由皇帝親筆書寫,不經外廷蓋印而直接下達的命令。《宋書·王昙首傳》:“既無墨敕,又闕幡棨,雖稱上旨,不異單刺。” 宋 司馬光 《論夜開宮門狀》:“雖陛下慈愛至深,然門闕之禁,不可不嚴。若以式律言之,夜開宮殿門及城門者,皆須有墨勅魚符。”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官政一》:“ 河北 鹽法, 太祖皇帝 嘗降墨勑,聽民間賈販,唯收稅錢,不許官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墨敕是中國古代文書制度中的專有名詞,指由皇帝親筆書寫或直接批示的诏令文件。這一稱謂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帝王親筆書寫、不經外廷蓋印而直接下達的敕令”。其核心特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形式要件 “墨”指墨迹書寫,與正式公文需用朱筆謄錄、加蓋官印的程式形成區别。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唐代墨敕需用黃麻紙書寫,皇帝親署“敕”字,末尾标注月日而不寫年份。

二、行政效力 作為特殊行政手段,墨敕具有越過程式的特權屬性。如《資治通鑒》注引唐代制度,常規敕書需經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核,而墨敕可不經兩省直接執行,多用于緊急政務或特殊恩賞。

三、曆史流變 該制度在武則天至唐中宗時期達到鼎盛,出現“斜封墨敕”現象,即通過非正式渠道任命的官員,相關敕令折疊後斜着封存傳遞。這種制度漏洞後被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列為導緻吏治腐敗的重要因素。元代以後隨着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墨敕逐漸被規範化文書取代。

網絡擴展解釋

“墨敕”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定術語,具有以下核心含義及延伸信息:

一、基本定義

墨敕指皇帝親筆書寫、不經過外廷機構(如中書省)蓋印而直接下達的命令。其名稱由“墨”(書寫用的墨汁)和“敕”(皇帝诏令)組合而成。

二、制度特點

  1. 形式特征
    需皇帝親自用墨筆書寫,常見于緊急或特殊事務,如唐代杜甫《北征》提到的“墨制”即為此類诏書。
  2. 效力與程式
    雖具備皇權效力,但因其繞過常規審核流程(如三省制度),常引發争議。例如宋代司馬光曾強調宮門夜開必須持有墨敕魚符,體現其特殊用途。

三、曆史應用與争議

四、文學與文獻關聯

在杜甫《北征》中,“墨制”指唐肅宗特許其探家的诏令,展現了墨敕在特殊恩典中的應用場景。

墨敕既是皇權直接行使的象征,也因程式簡化成為權力濫用的潛在渠道,反映了古代中國皇權與官僚制度間的複雜關系。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可查閱《夢溪筆談》《宋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挨也百城之富百一筆障不成樣子不足興慘咽層出疊見償寃乘軒赤節崇簡刺蝥當鋪點剁短壽促命對仗笃論高言飜覆反戾繁祉風旨分享感悔瓜華國邑黃車環屬繪畫狡猾皎鏡咎殃可怖硱硱勞課流嘤盲僮跛竪鳴将盤琴皮幹奇傑欽奉輕暢驅課然桂容儀三十六計僧伽梨紗帽生士女適巧隨帶沺沺停免文字飲五奸小物下秧諧調邪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