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驅使差派。《宋書·謝靈運傳》:“穿池植援,種竹樹堇,驅課公役,無復期度。出郭遊行,或一日百六七十裡,經旬不歸。”
“驅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驅使差派,即強制性地安排或命令他人執行任務。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源自《宋書·謝靈運傳》:
“穿池植援,種竹樹堇,驅課公役,無復期度。出郭遊行,或一日百六七十裡,經旬不歸。” 此處描述謝靈運強行差遣公役(官府勞工)從事園林建造,且無節制地役使。
現代語境中,“課”多指教學相關含義(如課程),但在古代漢語中常與賦稅、勞役相關(如“課役”)。因此“驅課”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不建議用于現代書面或口語表達。
驅課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拼音為qū kè。下面來詳細介紹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其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驅課的意思是指除去、趕走學校的課程,通常用于指學生逃課或者在學習中遇到困難而選擇不去上課。
驅課的部首是馬(馬部),它的拆分筆畫按照規範書寫順序為:“馬”(第一筆,橫)、“人”(第二筆,捺)、“一”(第三筆,橫)、“一”(第四筆,橫)、“一”(第五筆,橫)。
驅課一詞最早見于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的《水浒傳》第四十一回:“智多星領了一隊人,驅課把賊;又帶了一隊人,驅課把兵。”在這裡,驅課的意思是趕跑敵人。
繁體字“驅課”保留了馬部和課字的形态,隻是在簡化字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附加筆畫。
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隻是筆劃橫的輕重和形狀有些變化。例如楷書的《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駈課”。這種變化主要是由于不同書法風格和個别文字的異體字。
1. 我真後悔驅課了,現在考試成績很差。
2. 學生們紛紛選擇驅課,去外面遊玩。
3. 不要為了玩而驅課,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驅趕、驅逐、驅使、課程、課堂、課本
逃課、曠課
上課、認真學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