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蜜燭的意思、蜜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蜜燭的解釋

即蠟燭。《西京雜記》卷四:“ 閩越王 獻 高帝 石蜜五斛,蜜燭二百枚。” 宋 翁元龍 《绛都春·秋晚海棠與黃6*菊盛開》詞:“花嬌半面,記蜜燭夜闌,同醉深院。”參見“ 蠟燭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蜜燭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蜜燭,指古代以蜂蠟為主要原料制成的照明用具,是蠟燭的早期形态。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核心定義與材質

蜜燭特指用蜂蠟(蜂蜜的副産品)澆灌成型的照明燭具。與後世添加動物油脂的蠟燭不同,其原料強調天然蜂蠟的純淨性。東漢《通俗文》載“蠟炬曰燭”,此處“蠟”即蜂蠟。明代《天工開物·甘嗜》明确區分:“造燭則桕脂皮油為上,蓖麻子次之,……蜂蠟諸品皆非良質”,側面印證蜜燭以蜂蠟為原料的獨特性。

二、曆史源流與文獻佐證

  1. 漢代起源

    蜜燭最早見于漢代典籍。《西京雜記》卷四記載:“閩越王獻高帝……蜜燭二百枚”,說明其作為貢品的珍貴性。南朝《世說新語·汰侈》載石崇“以燭代薪”,雖未明言材質,但結合漢代技術背景,此類奢侈照明應屬蜜燭範疇。

  2. 唐宋應用

    唐代《酉陽雜俎》記玄宗賜安祿山“蜜燭”等物,反映其仍屬宮廷珍品。宋代《演繁露》考證:“古燭未知用蠟……至漢始有蜜燭”,點明其技術斷代特征。

三、工藝特征與文化意涵

  1. 技術革新

    漢代蜜燭采用模具澆鑄法,《齊民要術》載“灌蠟燭法”需用青銅模具成型。相較于浸漬法制作的脂燭,蜜燭燃燒更穩定、無焦臭,故《鹽鐵論》稱“富者蜜燭,貧者脂燭”。

  2. 文化象征

    因蜂蠟采集困難(《天工開物》載“每群蜂采蜜不過十斛,制蠟僅得五錢”),蜜燭長期象征財富與地位。漢代貢禮清單中與犀角、象牙并列,唐代為皇室賞賜重臣之物,其物質價值衍生出“蜜炬高燒”的文學意象(見李商隱《無題》)。


權威參考文獻

  1. 古籍文獻:
    • 劉歆《西京雜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 宋應星《天工開物》(廣東人民出版社注釋本)
    • 賈思勰《齊民要術》(農業出版社校釋本)
  2. 學術研究:
    •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文物出版社)"燈具"章節
    • 揚之水《中國古代金銀首飾》(故宮出版社)對蜜燭工藝的考據
  3. 博物館資源:
    •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科技展”蠟制文物說明
    •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燭台考古報告(《文物》期刊1972年第9期)

網絡擴展解釋

“蜜燭”是古代對蠟燭的稱謂,其含義及演變如下:

詞義解釋

蜜燭即蠟燭。宋代以前,蠟燭并非由蠟樹制成,而是由蜜蠟(蜂蜜與蜂蠟未完全分離的材料)制作,因此得名“蜜燭”()。直到後來人們掌握了從蠟樹提取白膜的技術,蠟燭的制作材料才發生改變。

曆史背景

  1. 名稱由來:古代蜂蜜與蜂蠟難以分離,故将這種混合物制成的照明工具稱為“蜜燭”()。
  2. 文獻記載:
    • 《西京雜記》提到閩越王曾向漢高祖進獻“蜜燭二百枚”()。
    • 宋代翁元龍的詞作《绛都春》中,用“蜜燭夜闌”描繪深夜燭光場景()。

與現代蠟燭的區别

古代蜜燭因含蜂蜜成分,燃燒時可能有微弱甜味,而現代蠟燭主要用石蠟或植物蠟制成,兩者材質不同()。

其他釋義

“燭”在古代也指燈泡瓦數(如“50燭”即50瓦燈泡),但此用法與“蜜燭”無關()。

别人正在浏覽...

變壓蹩腳貨不便之處捕影拿風暢意懲勸村路歧打鳴兒宕邁大帥刁詐冬服東勝煤田短笻繙援風癡封存風旛關節痛匮椟過此而往河督呵止薦藉教老者矜負集賢賓絶妙隽賢濫官列甯室門裡出身描補名動天下暮生惱羞變怒年侄努臂抛亸被發左袵鉟金傾鄉齊驅并進如畫儒學桑錢攝念仕路水火不辭梳頭術藝擡肩條書同功綿通檢通宵達旦屯坎晩香骫奊聞一知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