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蠟燭。《西京雜記》卷四:“ 閩越王 獻 高帝 石蜜五斛,蜜燭二百枚。” 宋 翁元龍 《绛都春·秋晚海棠與黃6*菊盛開》詞:“花嬌半面,記蜜燭夜闌,同醉深院。”參見“ 蠟燭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蜜燭漢語 快速查詢。
“蜜燭”是古代對蠟燭的稱謂,其含義及演變如下:
蜜燭即蠟燭。宋代以前,蠟燭并非由蠟樹制成,而是由蜜蠟(蜂蜜與蜂蠟未完全分離的材料)制作,因此得名“蜜燭”()。直到後來人們掌握了從蠟樹提取白膜的技術,蠟燭的制作材料才發生改變。
古代蜜燭因含蜂蜜成分,燃燒時可能有微弱甜味,而現代蠟燭主要用石蠟或植物蠟制成,兩者材質不同()。
“燭”在古代也指燈泡瓦數(如“50燭”即50瓦燈泡),但此用法與“蜜燭”無關()。
《蜜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具有多重意思。它可以指代一種用蜂蜜制成的蠟燭,也可以用來比喻甜美的愛情或溫暖的家庭氛圍。
《蜜燭》由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是“蜜”,它的部首是“蟲”,具有9個筆畫。第二個字是“燭”,它的部首是“火”,具有10個筆畫。
《蜜燭》一詞的來源不詳,但可以推測它可能源自于古代文人對于美好和浪漫之情的比喻。在繁體字中,該詞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所變化。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可以發現一些與現代不同的寫法。例如,“蜜”字在古代的寫法為“脒”,而“燭”字也有其他變體,如“煮”、“燭”等。
1. 女兒送給父母一對蜜燭,祝福他們的婚姻之路充滿甜蜜和溫馨。
2. 在冷冬的夜晚,蜜燭的燈光給予了我一絲溫暖和安慰。
組詞:蜜糖、蠟燭、蜜月、蜜罐。
近義詞:甜蜜、愉快、溫馨。
反義詞:苦澀、寒冷、糟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