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蜡烛。《西京杂记》卷四:“ 闽越王 献 高帝 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 宋 翁元龙 《绛都春·秋晚海棠与黄6*菊盛开》词:“花娇半面,记蜜烛夜阑,同醉深院。”参见“ 蜡烛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蜜烛汉语 快速查询。
蜜烛,指古代以蜂蜡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照明用具,是蜡烛的早期形态。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蜜烛特指用蜂蜡(蜂蜜的副产品)浇灌成型的照明烛具。与后世添加动物油脂的蜡烛不同,其原料强调天然蜂蜡的纯净性。东汉《通俗文》载“蜡炬曰烛”,此处“蜡”即蜂蜡。明代《天工开物·甘嗜》明确区分:“造烛则桕脂皮油为上,蓖麻子次之,……蜂蜡诸品皆非良质”,侧面印证蜜烛以蜂蜡为原料的独特性。
汉代起源
蜜烛最早见于汉代典籍。《西京杂记》卷四记载:“闽越王献高帝……蜜烛二百枚”,说明其作为贡品的珍贵性。南朝《世说新语·汰侈》载石崇“以烛代薪”,虽未明言材质,但结合汉代技术背景,此类奢侈照明应属蜜烛范畴。
唐宋应用
唐代《酉阳杂俎》记玄宗赐安禄山“蜜烛”等物,反映其仍属宫廷珍品。宋代《演繁露》考证:“古烛未知用蜡……至汉始有蜜烛”,点明其技术断代特征。
技术革新
汉代蜜烛采用模具浇铸法,《齐民要术》载“灌蜡烛法”需用青铜模具成型。相较于浸渍法制作的脂烛,蜜烛燃烧更稳定、无焦臭,故《盐铁论》称“富者蜜烛,贫者脂烛”。
文化象征
因蜂蜡采集困难(《天工开物》载“每群蜂采蜜不过十斛,制蜡仅得五钱”),蜜烛长期象征财富与地位。汉代贡礼清单中与犀角、象牙并列,唐代为皇室赏赐重臣之物,其物质价值衍生出“蜜炬高烧”的文学意象(见李商隐《无题》)。
权威参考文献
“蜜烛”是古代对蜡烛的称谓,其含义及演变如下:
蜜烛即蜡烛。宋代以前,蜡烛并非由蜡树制成,而是由蜜蜡(蜂蜜与蜂蜡未完全分离的材料)制作,因此得名“蜜烛”()。直到后来人们掌握了从蜡树提取白膜的技术,蜡烛的制作材料才发生改变。
古代蜜烛因含蜂蜜成分,燃烧时可能有微弱甜味,而现代蜡烛主要用石蜡或植物蜡制成,两者材质不同()。
“烛”在古代也指灯泡瓦数(如“50烛”即50瓦灯泡),但此用法与“蜜烛”无关()。
百福具臻柏树洞逼陡冰荡冰魂不离长至摚突吹镑懵诈大智大勇登祚电荷耦合器件曡秀东方图书馆洞子货腞楯副食贵细海暴海陵仓汉皋佩黑吊搭画计幻杳活剧鹄峙鸾翔兼才疆臣戒规极乐园林旌轩恳告劣迹昭着梅丸冥会槃珊切合时宜砌块染潢三车折纳生禄时分史阁侍讲实事求是水物殊土司辰肆诈速诛苔锦铁檛畏疾雾纹五凿香茶木樨饼享荐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