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條書的意思、條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條書的解釋

分條書寫。《後漢書·章帝紀》:“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氣。” 李賢 注:“條,事條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條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分條書寫,多用于文獻或文書記錄。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條書”指将内容按條目逐條書寫的形式,常見于古代法律條文、公文或需要清晰分類的文本中。例如《後漢書·章帝紀》提到“吏人條書相告”,即要求官吏以分條方式呈報事務。

2.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漢章帝曾下诏:“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李賢注:“條,事條也。”說明“條書”與“事條”(具體事項條目)直接相關,強調分條陳述的規範性。

3.應用場景

4.相關詩詞

古代詩詞中也有使用,如清代黃遵憲的“西條書記考文篇”,這裡的“條書”可能指分條記錄或整理文獻。

“條書”強調條理清晰的書寫方式,古代多用于官方文書,現代可擴展至法律條款等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詩詞引用,可參考《後漢書》及查字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條書》的意思

《條書》是一個漢字詞組,意思是一本記錄或歸檔條目的書籍。它通常用于形容包含大量短小的記錄或條目的文獻。

《條書》的部首和筆畫

《條書》的部首是“⺧”(絲字旁),在《康熙字典》中屬于“缶部”(fǒu bù),表示與容器有關的字。它的總筆畫數為22畫。

《條書》的來源

《條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記錄方式。在古代,人們通常使用細長而分割成條狀的竹簡、木牍等材料來記錄重要信息。這些條狀的記錄被稱為“條目”或“條文”,而保存這些記錄的書籍就被稱為《條書》。

《條書》的繁體

《條書》的繁體字為「條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條書》為例,古時的寫法為「條書」,其中的「條」字的第二個部分“盾”被寫成了「書」,與現代的寫法有所差異。

《條書》的例句

1. 他在桌上整理着一本厚厚的《條書》。

2. 這個檔案室裡保存着大量的《條書》。

與《條書》相關的組詞

1. 條目:指記錄在書籍或文獻中的獨立項。

2. 圖書:指記錄知識和信息的書籍。

3. 目錄:指書籍、文獻或文件的目次或索引。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記錄、文獻、資料

反義詞:空白、無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