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條書的意思、條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條書的解釋

分條書寫。《後漢書·章帝紀》:“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氣。” 李賢 注:“條,事條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條書"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語境和文書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分條陳述、逐項書寫的文書或文件。它主要體現以下特征:

  1. 形式特征

    指采用分條列項的方式書寫,結構清晰,内容按條目逐項排列。這種形式便于閱讀和查考,常見于古代官方文書、契約或章程中。例如明清時期的官府公文常以"條書"形式明确賦役、律令細則。

  2. 功能特征

    強調内容的條理性與規範性,多用于記載規章、契約條款或事務清單。如《漢語大詞典》釋例中提到的"田産條書",即指分條記錄土地界址、産權的契約文書。

  3. 語體風格

    屬半文半白的書面語體,兼具公文嚴謹性與條目式簡潔性。現代漢語中多見于法律條文、技術規範等需精确表述的文本,如"合同條款逐條書明"的用法。

現代使用建議

當代語境下,"條書"作為曆史詞彙較少獨立使用,但"分條書寫""條陳"等衍生形式仍活躍于公文寫作。需注意其與"條目""條款"的語義關聯性,後者更側重單項内容,而"條書"強調整體書寫形式。


來源說明

釋義綜合參考以下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條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分條書寫,多用于文獻或文書記錄。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條書”指将内容按條目逐條書寫的形式,常見于古代法律條文、公文或需要清晰分類的文本中。例如《後漢書·章帝紀》提到“吏人條書相告”,即要求官吏以分條方式呈報事務。

2.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漢章帝曾下诏:“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李賢注:“條,事條也。”說明“條書”與“事條”(具體事項條目)直接相關,強調分條陳述的規範性。

3.應用場景

4.相關詩詞

古代詩詞中也有使用,如清代黃遵憲的“西條書記考文篇”,這裡的“條書”可能指分條記錄或整理文獻。

“條書”強調條理清晰的書寫方式,古代多用于官方文書,現代可擴展至法律條款等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詩詞引用,可參考《後漢書》及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拗口令兵場蕃渾宸京伧言錯位大喜若狂砥砺廉隅頂用低小棟朽榱崩頓舛讀若煩城風颠高中功率放大器灌制含覆汗漫遊毫無遜色花當黃金牙毀泯解綁界斷浸沉巾裹鈞牌刻煉來夢兒六察鹵堿駱賓王賣履分香漫澶冥差南市偏短辟曆乞惆凄艶啟用睿裁弱柳三條路十裡洋場耍飄水色寺刹宋女窣窣廳局級同載徒詩違節韡袴響鼻相駡榜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