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進身為官之路。《三國演義》第五九回:“ 操 曰:‘吾與将軍之父,同舉孝廉,吾嘗以叔事之。吾亦與公同登仕路,不覺有年矣。’” 魯迅 《且介亭雜文·儒術》:“由此士大夫便漸漸的進身,然終因不切實用,又漸漸的見棄。但仕路日塞,而南北之士的相争卻也日甚了。”
(2).指官場。 宋 施彥執 《北窗炙輠》卷下:“﹝ 陸虞仲 ﹞自登第後,愈篤學。其在仕路,以風節著。”《醒世恒言·吳衙内鄰舟赴約》:“當下母子正在艙門口觀看這些船隻慌亂,卻見 吳府尹 馬船幫上來。夫人即叫丫鬟下簾掩門進去。 吳府尹 是仕路上人,便令人問是何處官府。”
“仕路”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進身為官之路
指古代通過科舉、舉薦等途徑進入官僚體系的晉升通道。如《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中曹操所言“同登仕路”,即指共同踏入官場晉升之路。這種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強調個人通過特定方式(如科舉考試)實現政治抱負的路徑。
代指官場環境
直接指代官僚階層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宋代《北窗炙輠》記載“在仕路,以風節著”,即描述某人在官場中以氣節聞名。魯迅在《儒術》中也用“仕路日塞”暗喻官場晉升渠道的堵塞。
補充說明:
以上釋義綜合自漢典等古代辭書及《三國演義》《醒世恒言》等古典文學作品。
仕路(shì l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仕”和“路”。
“仕”的部首是人,由5個筆畫組成;“路”的部首是足,由7個筆畫組成。
“仕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用于描述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官員晉升的道路。
在繁體字中,“仕路”保持相同的意思。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可以将“仕路”寫為“仕路”。
1. 他通過刻苦學習,走上了仕路。
2. 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是邁向成功的仕路之一。
仕途、仕宦、仕途坎坷、仕途漫漫
職業、工作、官途
退路、辭職、卸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