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 田地,田間,田野
舜發于畎畝之中。——《孟子·告子下》
亦作“甽畝”。1.田地;田野。《國語·周語下》:“天所崇之子孫,或在畎畝,由欲亂民也。” 韋昭 注:“下曰畎,高曰畝。畝,壟也。”《荀子·成相》:“舉 舜 甽畝,任之天下身休息。” 宋 王安石 《上五事書》:“釋天下之農,歸於畎畝。” 清 譚嗣同 《仁學》四四:“顧農夫之於畎畝,工役之於機器……於今之衣冠禮範有大不便者,而亦不聞異其制,何耶?”
(2).引申指民間。《後漢書·章帝紀》:“每尋前世舉人貢士,或起甽畝,不繫閥閲。” 宋 陸遊 《五月七日拜緻仕敕口號》之二:“白首奉身歸畎畝,清宵無夢接鵷鸞。”
(3).指農民。 唐 張說 《喜雨賦》之一:“寰海浹而康樂,畎畝欣而相顧。”
畎畝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畎”和“畝”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代農田、田地,尤其強調田間具體的耕作結構與土地劃分。以下從權威漢語工具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畎(quǎn)
《漢語大詞典》釋義為田間的小水溝,即田地中用于灌溉或排水的溝渠。《說文解字》注:“畎,水小流也……一曰田間溝也。”其字形從“田”從“川”,直觀體現與水渠相關的農田結構。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畝(mǔ)
古代土地面積單位(一畝約合今667平方米),亦泛指農田壟埂或耕作區域。《古代漢語詞典》指出,“畝”本義為田壟,後引申為農田的泛稱。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畎畝”作為複合詞,最早見于先秦文獻,其含義包含兩層:
字面指代:田間溝渠與壟埂,即農田的具體結構。
《孟子·告子下》雲:“舜發于畎畝之中”,此處“畎畝”即指耕作的土地環境。
來源: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10年。
引申意義:泛指農耕生活或平民階層。
如《莊子·讓王》載:“(顔回)居于畎畝之中”,以“畎畝”象征隱逸耕作的生活狀态。
來源: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2009年。
《辭源》(第三版):
“畎畝:田間;田地。畎為田間小溝,畝為田壟。”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2015年。
《漢語大詞典》:
“畎畝:猶田間。泛指農耕之事。”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7卷),2001年。
“畎畝”在典籍中常與賢者出身關聯,如:
來源: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14年點校本。
“畎畝”本義為田間溝壟結構,後擴展為農田、農耕的統稱,并在文化語境中衍生出“民間”“草野”的象征意義。其釋義需結合古代農業制度及文獻用例綜合理解。
“畎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畎畝(拼音:quǎn mǔ)指田地、農田,常用來描述耕作的土地或田野環境。例如《孟子·告子下》中“舜發于畎畝之中”,即用“畎畝”代指農耕生活的起點。
構詞解析:
曆史背景: “畝”起源于夏商時期的井田制,早期與“公田”“私田”劃分相關;而“畎畝”作為複合詞,在《國語》《荀子》等典籍中已出現,反映了古代農耕社會的土地管理方式。
如需進一步考證典籍用例,可參考《國語》《孟子》等文獻。
把杯不第惝然齒齒赤衛隊從祖叔母竄流酢漿錯閃丹慊道藏丢份短詠泛采反躬自責犯節氣風論富給垢俗古風貴弟果藕紅牙後陣畫隱尖厲翦燭交用劫數難逃謹慤斂锷韬光犁庭掃穴六極籠括邏袖鑪子模棱兩可袍袴前修恰恰相反碁錯齊房清安清淺青曾氣死風使令室闾誰料書具私逃讨谪騰倚土電影圖騰柱歪辣委實瞎吵八嚷下葬希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