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民役的意思、民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民役的解释

民众所承担的劳役。《后汉书·杜诗传》:“﹝ 杜诗 ﹞迁 南阳 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於计略,省爱民役。”《宋史·食货志上六》:“朝廷审定民役,差募兼行,斟酌补除,极为详备。”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知官役之可减而苛扰之事除;知民役之可尽罢而海内皆乐业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民役是汉语中的复合名词,由“民”与“役”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平民承担的劳役或兵役义务,是国家强制征发的无偿劳动或军事服务。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语境及法律渊源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与词源解析

  1. 词义构成

    • “民”:指普通百姓、庶民,区别于贵族或官吏群体。
    • “役”:本义为“戍边”(《说文解字》),引申为强制性的劳役、兵役、差役等。

      合义:民众对国家承担的强制性义务,常见形式包括修筑城墙、运输粮草、戍守边疆等(《汉语大词典》。

  2. 权威辞书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民役”特指“平民所服的力役或兵役”,强调其强制性与无偿性,如《周礼·地官·小司徒》中“凡征役之施舍”即涉及民役调配。


二、历史语境中的具体形态

  1. 劳役(力役)

    秦汉时期的“更卒”制度要求成年男子每年为官府服役一月,从事土木工程、漕运等劳动(《汉书·食货志》。唐代“租庸调”制中,“庸”即代役税,允许以绢布折抵民役。

  2. 兵役(军役)

    如明代“卫所制”下军户世代承担兵役,民户则通过“民壮”“乡兵”等形式辅助戍防(《明史·兵志》。清代“绿营兵”亦部分征调民役。


三、法律文献中的义务属性

  1. 强制性特征

    《大明律·户律》规定:“凡差役,悉依籍定。”民役的征发以户籍为基础,逃避者将受刑责。

  2. 与赋税的关系

    民役常与“赋税”并称(如“赋役”),构成古代国家财政体系的支柱。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即试图以货币税替代部分力役(《宋史·食货志》。


四、现代语义的延伸与消亡

随着近代化进程,义务性民役逐渐被雇佣劳动和职业军队取代。现代汉语中,“民役”一词仅存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不再具有实际制度含义(《中国历史大辞典》。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汉书·食货志》《宋史·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明史·兵志》《大明律》(法律出版社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民役”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指向古代社会中平民百姓承担的劳役或差役。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民役指民众为政府或统治者承担的强制性劳动,包括修筑公共工程(如水利、城墙)、军事辅助工作或农业劳动等。这种劳役是古代赋税制度的一部分,体现了平民对国家义务的履行。

  2. 历史背景
    在封建社会中,民役是重要的社会管理手段。例如,《后汉书》提到杜诗任南阳太守时“省爱民役”,即减少对民众劳役的征调;《宋史》也记载了宋代对民役的审定和分配制度。这类劳役常与“兵役”“赋税”并列为古代百姓的三大负担。

  3. 词义结构
    该词由“民”(平民)和“役”(劳役)组成,强调普通民众的奉献属性。其含义不仅限于体力劳动,还隐含阶级差异与统治关系。

  4.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社会治理或历史文献中,例如:“修筑长城需要征调大量民役”。现代语境中,该词可引申为对集体或国家义务的承担。

  5. 文献例证
    清代恽敬在《三代因革论》中提出“民役可尽罢”,反映了古代学者对减轻民众负担的思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制度演变,可参考《后汉书》《宋史》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纨拔火罐儿白脱油宝珥报寃插状乘火打劫沉吟蚩蚩蠢蠢垂阴初事打胎甸徒雕飕洞冥草东织阇婆达放越覆没扶蕖贡楛顾怪故国觚圜龟将还师横带诃排皇波婚阀将位将于见在身竭节犄里旯旮竞猜铠衣林将漭沧面积磨不磷,湼不缁捻眉徬徨失措桥星情知启沃萨玛三祇善志市伯事端抒井燧人氏讨打桃花星腿弯我身相邦萧疏械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