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鉢盂 ”。
鉢釪的漢語詞典釋義
鉢釪(拼音:bō yú)是佛教梵語“पात्र”(pātra)的音譯詞,特指僧人盛放飲食的器皿,即“缽盂”。其核心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鉢釪指僧侶用于化緣、進食的圓形器皿,多為陶制或鐵制,形似碗而略扁,象征清淨簡樸的修行生活。例如《釋氏要覽》載:“缽是梵語‘鉢多羅’(pātra)的略稱,僧人必備之物。”
宗教文化内涵
在佛教中,鉢釪不僅是實用器具,更代表“應量器”,即僧人依戒律接受適量布施的容器,體現節制與戒貪的修行準則。《四分律》規定:“缽為比丘六物之一,不得奢華,尺寸需合儀軌。”
詞源演變
“鉢釪”為梵漢合璧詞:
後因“釪”字生僻,俗寫作“盂”(yú),故通稱“缽盂”。
參考資料:
關于“鉢釪”一詞的詳細解釋,目前通過現有搜索結果未能找到直接關聯的釋義。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字形或拼寫問題:該詞可能是生僻字、古漢語詞彙,或存在輸入錯誤。例如“釪”在《漢語大字典》中可指“古同‘铧’”(農具)或“古同‘錞’”(矛戟柄末的金屬套),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可能的相關詞聯想:
建議您:
若需進一步協助,請補充相關信息。
阿侬邊堡畢畢剝剝嬖習乘熱打鐵樗材憚漫釣鼇竿鼎祚冬珑二絕瘋子院富室格格硌窩兒骨軟斤麻姑射豪分鴻私混合物昏昏噩噩郊園袷衫積賄譏論進拔妓媵俊敏侃大山懇恩誇顯連朋臉皮摩拟泥途驽暗旁訓七返還丹七零八落清細求志達道榷束睿博三尺男啬術沙飛上綱升恒食風侍弄拾遺記實至名歸收方天末外差頑暗物我下餐相并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