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terodyne] 把一個無線電頻率同另一不同的頻率合在一起以便産生差拍
一個低頻信號(一般約100千赫)隨後被倍頻和外差以産生所需的載波頻率
“外差”是現代漢語中具有專業屬性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一、基礎詞義解析
“外”表示外部、外界,“差”在古漢語中可指差異、差别,組合後引申為“外部差異”或“與外部産生的差值”。此釋義參考自《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修訂版)。
二、專業領域延伸
指通過混合兩個不同頻率信號産生新頻率的過程,應用于超外差接收機等設備。該定義源自《電子技術術語大典》(中國電子學會編,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版)中對“外差式接收”的闡釋。
某些文獻将“外差”與“離群值”(outlier)關聯,表示數據中超出常規範圍的異常值,此用法可追溯至《數理統計方法》(陳希孺著,科學出版社,1997年)中的誤差分析章節。
三、應用場景示例
在無線電工程中,“外差檢測”是信號解調的核心步驟;在質量監測領域,“消除外差因素”常作為數據清洗的重要環節。相關案例可見《通信原理教程》(樊昌信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七版)的調制技術章節。
“外差”是一個多領域術語,其核心含義與無線電技術相關,但在不同語境中可能存在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外差(heterodyne)指将兩個不同頻率的無線電信號混合,通過非線性作用産生新的頻率(通常為兩頻率的和或差)。例如,若輸入信號頻率為$f_1$,本振信號為$f_2$,則混合後會産生$f_1+f_2$和$|f_1-f2|$的新頻率。
公式表示為:
$$
f{text{新}} = f_1 pm f_2
$$
技術原理與應用
其他語境中的含義
部分詞典提到“外差”作為漢語詞彙的字面解釋,即“外出差遣”,但此用法在現代技術文獻中極少出現,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發展演變
外差技術于1901年提出,後被超外差(本振頻率高于信號頻率)和超内差(本振頻率低于信號頻率)取代,成為現代通信系統的核心技術之一。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電路設計或曆史背景,可參考電子工程類文獻或高頻電路教材。
薆昧暗事白案,白案兒幫工八仙桌悲煩綳吊考訊辯黠飙欻筆冢插關兒常與徹膽襯領鸱峙大诰貸救點染杜門自守風礫膚闊庚癸諾官級海戰鹘打雁芔隕觳折虎翼吏賤躬積困計想朘盜空浮蘭阇勞資科俪語撓攪内交黏膜牽纏淺澀奇絕曲畏榮隕思議嘶啭夙慧碎蟲零杵夙隕貪天功踢串土牢驒驒完飾衛生球喔咿儒睨五星三仙霞嶺嫌憎小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