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駑闇 ”。
驽暗(nú àn)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驽”與“暗”二字組合而成,形容人資質愚鈍、才能平庸且缺乏明見。以下是詳細釋義:
驽(nú)
本指劣馬,行動遲緩。《說文解字》釋為“最下馬也”,引申比喻人才能低下、能力不足。如《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載:“相如雖驽,獨畏廉将軍哉?”
暗(àn)
原義為光線不足,引申指愚昧不明、見識淺薄。《玉篇》注:“暗,不明也。” 在形容人時,強調其缺乏洞察力或智慧。
複合義:
“驽暗”結合二者,指才智低下且愚昧不明,多用于形容人資質平庸、目光短淺,缺乏決斷與遠見。
例證:宋代蘇轼《謝賜對衣金帶馬表》雲:“伏念臣衰朽無功,驽暗有素。”
古代典籍
近義詞對比
“驽暗” 則兼具才能與見識的雙重缺陷,貶義色彩更重。
《漢語大詞典》(第12卷)
釋“驽暗”為:“謂資質愚鈍,不明事理。” 引《宋史》及蘇轼文例證。
出版信息: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第387頁。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标注“驽”喻才能低劣,“暗”指昏昧,複合詞形容“愚笨無能”。
出版信息:1998年版,第1124頁。
《辭源》(修訂本)
釋“驽”為“能力低下的馬”,引申指人庸劣;“暗”通“闇”,釋為“愚昧”。
出版信息: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3476頁。
該詞屬文言雅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文本的語境。其核心含義仍保留于“庸碌無能”“目光短淺”等現代詞彙中,但直接使用“驽暗”需結合特定文化背景。
“驽暗”是古漢語中對人資質與見識的雙重否定詞,需依托權威辭書及經典文獻釋義,避免脫離語境誤用。
“驽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ú àn(注音:ㄋㄨˊ ㄢˋ),其核心含義為“驽鈍愚昧”,形容人資質平庸、愚鈍且缺乏才智。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義拆分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自謙場景,例如形容自身能力不足時的謙辭,如“臣雖驽暗,願竭微力”(需結合具體上下文使用)。
相關說明
部分詞典(如、)标注“見‘驽暗’”,表明該詞可能存在自我引用的簡化釋義,但核心定義仍以“驽鈍愚昧”為主。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例句,可參考相關詞典工具。
才慧剗内谄顔誠念臣節趁空鹾政打慘戴幹大昕鼎魚頓抑恩隱放誕不拘帆帏非常時期摓掖膚知趕不及幹堂給發恭密呵癢懷寶迷邦皇介狡暴匶車九圍俊侶吭哧狂風惡浪癞兒蓮步流年立像洛龜滿州裡媚曼密裝暮虢朝虞婥約俳回錢粟起名青蒻輕色棄生泉路诠論钑镂山毛榉食雞肋四分五落佻率網漁具夏蟲遐緬小便意銷價狎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