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的意思、物我的詳細解釋
物我的解釋
彼此,外物與己身。《列子·楊朱》:“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古之道也。”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張綽<雜述>》:“物我俱忘懷,可以狎鷗鳥。” 明 沉鲸 《雙珠記·月下相逢》:“ 孔 門之樂,不拘物我,相與少叙,料無不可。”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他們是沒有物我的區分,沒有國族的界别。”
詞語分解
- 物的解釋 物 ù 人以外的具體的東西:事物。生物。物體。貨物。禮物。文物。物價。物質。地大物博。物極必反。 内容,實質: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對的環境:物議(群衆的批評)。待人接物。物望所歸(衆望
- 我的解釋 我 ǒ 自稱,自己,亦指自己一方:我們。我見(我自己的看法)。我輩。我侪(我們)。自我。我盈彼竭。 人爾敵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物我”是中國哲學與文學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是外物與己身的關系,強調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具體可從以下層面理解:
一、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由“物”(客觀世界)與“我”(主觀自我)組成,指代外部事物與自身的關系。
- 哲學延伸:在道家、佛家思想中,常體現為“物我兩忘”“物我合一”,即消弭主觀與客觀的對立,達到渾然一體的境界。如《列子·楊朱》言“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南朝江淹詩雲“物我俱忘懷,可以狎鷗鳥”。
二、哲學内涵
- 佛家觀點
宋代延壽禅師在《注心賦》中提到“物我一如”“人境不二”,認為生命活動中主觀與客觀本非對立,而是統一體。
- 道家思想
主張“忘物忘我”,如李複詩句“忘物亦忘我,優遊河所觊”,通過超越物我界限實現精神自由。
- 現代解讀
郭沫若在作品中提到“物我各别”的消解,強調無國族界别的理想境界。
三、文學應用
- 古代詩詞常以“物我”表達超然心境,如“物我俱忘懷,可以狎鷗鳥”(江淹)。
- 現代文學中,黃碧雲等作家用“物我”隱喻個體與外界的疏離或交融。
四、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天人合一、主客一體、人境不二。
- 反義詞:物我對立、主客二分。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可參考《列子·楊朱》、宋代《注心賦》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物我》的意思
《物我》是指物體與自我之間的關系,特指人與物之間的關系。這個詞用于描述人對于外部事物的認識、了解和感知。
拆分部首和筆畫
《物我》是由部首「物」和「我」組成的,部首「物」表示事物、物體,「我」表示自我、個人。
「物」的筆畫數為8,屬于簡體字;「我」的筆畫數為7。
來源
《物我》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作品中,《般若波羅蜜經》引用了《梵智讚》中的一句:“以分别能斷所緣以斷我見。”從此,《物我》開始作為一個哲學概念被廣泛使用。
繁體
《物我》的繁體字為「物我」,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物我》在古代經典文獻中的寫法多樣,但仍保持部首和基本結構不變。
例句
1. 我們應該認識到《物我》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
2.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裡,如何平衡好《物我》關系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組詞
1. 物體
2. 自我
3. 物我兩忘
4. 無我
近義詞
1. 存在與自我
2. 主體與客體
反義詞
1. 物我相隔
2. 無物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