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物我的意思、物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物我的解釋

彼此,外物與己身。《列子·楊朱》:“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古之道也。”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張綽<雜述>》:“物我俱忘懷,可以狎鷗鳥。” 明 沉鲸 《雙珠記·月下相逢》:“ 孔 門之樂,不拘物我,相與少叙,料無不可。”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他們是沒有物我的區分,沒有國族的界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物我"是一個具有哲學與文學雙重意蘊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外物與自我,強調客觀世界與主觀意識之間的關系。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學術研究,其詳細釋義可概括為以下兩方面:

一、哲學層面:主客體的辯證統一

指客觀事物(物)與認知主體(我) 的對應關系。在中國傳統哲學(尤其是道家與禅宗)中,常追求超越這種二元對立,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即消解物我界限,實現天人合一。如《莊子·齊物論》提出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便是對物我關系的深刻闡釋。

二、文學層面:創作中的情景交融

在文藝理論中,"物我"指描寫對象(物)與作者情感(我) 的相互滲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即強調主觀情感投射于客觀物象,形成"物我同一"的審美意境。例如詩詞中"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便是物我交融的典型體現。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物我"詞條釋義
  2. 王國維《人間詞話》對"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論述(中華書局校注本)
  3.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對"物我關系"的哲學分析(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物我”是中國哲學與文學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是外物與己身的關系,強調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具體可從以下層面理解:


一、基本釋義


二、哲學内涵

  1. 佛家觀點
    宋代延壽禅師在《注心賦》中提到“物我一如”“人境不二”,認為生命活動中主觀與客觀本非對立,而是統一體。
  2. 道家思想
    主張“忘物忘我”,如李複詩句“忘物亦忘我,優遊河所觊”,通過超越物我界限實現精神自由。
  3. 現代解讀
    郭沫若在作品中提到“物我各别”的消解,強調無國族界别的理想境界。

三、文學應用


四、近義與反義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可參考《列子·楊朱》、宋代《注心賦》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礙腳白嘩嘩辯嘗財禮暢行創造環境戳燈錯筍誕章禱戰笃貧鵝眼錢反行兩登肺石谷王豪傑紅炸華銮擊戛金銮矜肅九行八業居宿客禮闊塹略地烈日硫黃蠻猺昧冒面數磨瑩釀熱物鳥噣甯佳排栅槃槊撲責敲門焭焭砌石啟首辱诟鋭進三珠使符事事士為知己者死師貞殊觀水遁瑣居貪私縚褐天外飛來抟爐溫吞緼着俠床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