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無用之材。多用為謙詞。 元 王逢 《得尚書汪公兇問》詩:“樗材荷推奬,思報輯遺編。” 明 孫梅錫 《琴心記·王孫作醵》:“顧鄙夫樗材遲暮,仰貴客山鬥規模。”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且雲或香閨姣女,并已乘龍,或鄙棄樗材,不堪倚玉,則乞賜一艷婢。” 孫犁 《文集自序》:“今幸遇清明之世,國家不棄樗材,念及老朽,得使文章結集出版,心情十分感激。”
“樗材”是一個源自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樗材”字面指“樗樹的木材”,但實際比喻無用之材。樗樹(臭椿)木質疏松、紋理不直,無法用于建築或器具制作,因此古人用其形容“無實際才能或價值的事物”。該詞多作為自謙之辭,表示謙遜地表達自己才能平庸。
出自《莊子·逍遙遊》:惠子提到樗樹“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即使生長在路邊,木匠也視若無睹。莊子借此說明“無用之用”的哲理,而“樗材”則逐漸演變為對自身才能的謙稱。
現代漢語中,“樗材”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的自謙表達,例如:“在下樗材,承蒙錯愛,願盡綿薄之力。”需注意語境,避免誤解為貶低他人。
“樗材”承載了傳統文化中的謙遜美德與哲學思辨,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體現恰當的禮儀與表達意圖。
樗材(chū cái)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木”和“木”兩個字部組成。
樗材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某些木質植物的内部組織”,尤其是指樹的内部部分,也可泛指樹木的枝幹和幹燥後的木材。
下面是樗材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樗材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漢語,是由木字部加上木字部組成的合成詞。它的繁體寫法為「櫸材」。
标題:樗材在古時候的寫法、例句在古時候,樗材可以有不同的寫法。比如,可以用「楸」字代替現在的「樗」字,用「綵」字代替現在的「材」字。古時候對字的寫法存在一定的變化,但都是指代木質植物的内部組織。
以下是一個例句:
古人常用樗材作為建築材料以及制作器具的原料。
标題:樗材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樗材可以與其他字組合成一些相關的詞語,比如:
與樗材意義相近的詞彙還有樹幹、木料、木質等。
反義詞或對立詞方面,樗材沒有一個特定的反義詞,可以根據語境選擇相應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