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樗材的意思、樗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樗材的解釋

喻無用之材。多用為謙詞。 元 王逢 《得尚書汪公兇問》詩:“樗材荷推奬,思報輯遺編。” 明 孫梅錫 《琴心記·王孫作醵》:“顧鄙夫樗材遲暮,仰貴客山鬥規模。”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且雲或香閨姣女,并已乘龍,或鄙棄樗材,不堪倚玉,則乞賜一艷婢。” 孫犁 《文集自序》:“今幸遇清明之世,國家不棄樗材,念及老朽,得使文章結集出版,心情十分感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樗材(chū cái)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謙辭,源自古代典籍,主要用來比喻無用之材或平庸之才,常作自謙之詞使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樗(chū)

    指臭椿樹(Ailanthus altissima),一種落葉喬木。其木質疏松、易朽,古人認為不堪大用。《莊子·逍遙遊》中即以樗樹比喻“大而無用”之物:“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第7卷,第1063頁。

  2. 材(cái)

    本義為木材,引申為人的資質、能力。如《說文解字》:“材,木梃也。”段玉裁注:“材謂可用也。”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第248頁。


二、詞義與典故

“樗材”一詞直接化用《莊子》典故,核心含義為:


三、文化内涵

  1. 道家哲學影響

    莊子以樗樹喻“無用之用”,強調看似無用的存在亦可因順應自然而得保全(如樗樹免于斧斤)。這一思想使“樗材”在自謙中暗含超脫世俗的智慧。

    來源:《莊子哲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第89頁。

  2. 謙遜傳統

    古代文人常以“樗材”“樗栎”自貶,體現儒家謙德。如明代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稱己“樗栎之材”,以示虛心。

    來源:《中國禮文化與謙辭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56頁。


四、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樗材”仍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的自謙,例如:

“晚輩樗材,蒙先生錯愛,實不敢當。”

其近義詞包括“菲才”“拙劣”,反義詞則為“棟梁”“英才”。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
  2. 《莊子今注今譯》,陳鼓應,中華書局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
  4.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意象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因部分文獻無公開電子版鍊接,此處僅标注來源。如需進一步查證,建議通過權威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樗材”是一個源自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樗材”字面指“樗樹的木材”,但實際比喻無用之材。樗樹(臭椿)木質疏松、紋理不直,無法用于建築或器具制作,因此古人用其形容“無實際才能或價值的事物”。該詞多作為自謙之辭,表示謙遜地表達自己才能平庸。

二、典故來源

出自《莊子·逍遙遊》:惠子提到樗樹“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即使生長在路邊,木匠也視若無睹。莊子借此說明“無用之用”的哲理,而“樗材”則逐漸演變為對自身才能的謙稱。

三、用法與示例

  1. 自謙語境:
    如清代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寫道:“鄙棄樗材,不堪倚玉”,以“樗材”自比,表達謙遜态度。
  2. 文學創作:
    元代王逢詩句“樗材荷推獎,思報輯遺編”,明代孫梅錫《琴心記》中“顧鄙夫樗材遲暮”,均借“樗材”暗含懷才不遇或自謙之意。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樗材”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的自謙表達,例如:“在下樗材,承蒙錯愛,願盡綿薄之力。”需注意語境,避免誤解為貶低他人。

“樗材”承載了傳統文化中的謙遜美德與哲學思辨,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體現恰當的禮儀與表達意圖。

别人正在浏覽...

霸國白參報差秕言謬說才疏計拙初昏春蔥刀鋸斧钺得辠隄阏咄諾方載風軌峯腰複陽耿介寡君寡姊牯子哈巴兒鶴版換朝火浴嘉誨羁臣徑寸珠浄宇救苦糾捩絶異看待筐貢楞睜理養落火緑箨罵街沒來曆梅妻鶴子渑厄盆湯淺陋齊契任隨容車瑞香睿緒蜃樓設飲適體食飨鼠溪台庭天覆停付兔褐晚炬未央殿舞席污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