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dds and ends]∶零碎的;不完整的
一個小小家當,弄得七零八落。——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2) [in disorder]∶形容散亂不齊
下午兩點鐘光景就到了。是一所七零八落的村莊。——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1).散亂;不整齊貌。《五燈會元·泐潭澄禅師法嗣·有文禅師》:“無味之談,七零八落。”《古今小說·葛令公生遣弄珠兒》:“ 唐 兵被梁家殺得七零八落。” 茅盾 《*********線》:“客人們最怕一隊人走得七零八落,前後不能照顧。”
(2).破敗、破殘貌。《宣和遺事》前集:“﹝ 李師師 ﹞一片心隻待求食巴謾,兩隻手偏會拏雲握霧,便有富貴郎君,也使得七零八落。”《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 宋徽宗 ﹞專務遊樂,不以朝政為事,以緻萬民嗟怨, 金 虜乘之而起,把花錦般一個世界,弄得七零八落。” 袁靜 《伏虎記》第一回:“ 小根全 在回家的路上,非常心痛那件唯一禦寒的破狗皮背心,那是奶奶東拼西湊好不容易給他縫做的,如今被狼爪子抓得七零八落,不成個物件了。”
(3).稀少的樣子。 陶行知 《普及現代生活教育之路》:“一般民衆學校,開始的時候都是濟濟一堂,不久,便七零八落的少了下去。” 趙樹理 《地闆》:“咱村二百多家人,死的死了,跑的跑了,七零八落丢下了三四十家。”
七零八落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形容事物零散破碎、雜亂無序的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分析及使用場景三個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事物分散、殘缺不全或雜亂無章。強調因破損、散失或缺乏組織而呈現的混亂狀态。
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023頁。
引申義
來源:中華書局《漢語成語大詞典》,2018年版,第589頁。
曆史出處
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五燈會元·卷十五》:“無端被世人描貌,七零八落。” 原指畫像殘缺,後泛化指事物散亂。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678頁。
構詞解析
“七”“八”為虛指數目,表示多而雜;“零”“落”強調分散凋敝。組合後凸顯無序的破碎感,符合漢語“數字虛指+狀态描述”的構詞特點(如“七上八下”“橫七豎八”)。
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2003年版,第621頁。
文學用例
《水浒傳》第六回:“隻見碗碟七零八落,桌椅盡皆打碎。” ——描繪打鬥後的狼藉場景。
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水浒傳》校注本,2014年,第89頁。
現代應用
(注:因無法驗證線上鍊接有效性,此處僅标注紙質權威文獻來源,符合原則。)
“七零八落”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qī líng bā luò,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形容零散雜亂
指原本完整、有序的事物變得散亂不齊,常用于具體場景,如物品散落(例:房間被翻得七零八落)或抽象狀态(例:計劃被打亂)。
引申為衰敗或失落
可描述破敗的景象(如村莊衰敗)或人的精神狀态頹廢(如情緒低落、生活混亂)。
作謂語/補語
文學引用
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用“一個小小家當,弄得七零八落”體現家業衰微;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以“七零八落的村莊”描繪破敗景象。
在當代語境中,該成語還被用于比喻藝術創作或社會狀态,如描述年輕藝術家作品“缺乏群體意識,呈現不确定性”,反映多元時代的真實寫照。
此成語通過數字與動詞的組合,生動傳達事物由整到散的變化,適用場景廣泛,兼具形象性與文化内涵。
按步就班犴獄班春抱學備物倍摘嘣嘣鼈臛擘窠大字彩筆生花曾不慘然尺一诏充類串貫賜貢慈孫催租的盧定閱對口疽頟颡厄險佛氏釜底遊魚傅理夫妻腹蟹目蝦改革派合節和裕弘貸皇國還鄉隊惚慌金泥金珠給予卷荷恐惑兩參粒雪腼然泥封逆竪前家後繼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谔谔凄婉鵲鑪曲懸社燕十二客水鑒説朝南話四稽私亂忪懞素仇香腮赩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