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譏刺和議論。 晉 葛洪 《抱樸子·微旨》:“夫衣無蔽膚之具,資無謀夕之儲,而高談 陶朱 之術,自同 猗頓 之策,取譏論者,其理必也。”《詩·桧風·桧譜》“於是 檜 之變風始作” 唐 孔穎達 疏:“言 季劄 聞此二國之歌,不復譏論,以其國小故也。”
“譏論”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 lùn,意為譏刺和議論,多指帶有批評或諷刺性質的言論。以下是詳細解釋:
“譏論”是結合諷刺與議論的複合詞,常見于批評性語境,需注意使用場合以避免歧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抱樸子》或《毛詩正義》等文獻。
譏論是指對某人或某事進行嘲笑、挖苦、批評和評價的一種言論或行為。它可以是對他人觀點的質疑,也可以是對某人的不足進行諷刺。
譏論的拆分部首包括讠和言,其中“讠”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言”作為一個傳統的部首,表示與語言相關的事物。
譏論的總筆畫數為11畫,其中“讠”部兩劃,“言”部九劃。
譏論是典型的漢字組合詞,由“譏”和“論”兩個字組成。其中,“譏”字意為嘲笑、譏笑,表示對他人進行挖苦和批評;“論”字有辯論、讨論之意,表示對某個話題進行評價和評議。
作為一個詞語,譏論的概念較早出現。在現代漢字詞典中,譏論的解釋為北京方言中指嘲笑、取笑的意思,但在其他地區可能有略微不同的理解。
譏論的繁體字為譏論。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不同。據了解,古代漢字中的“譏”字與今天相比稍有差異,但整體形态相似。而“論”字則有一些筆畫的差别,例如在古代“論”字的寫法中,“言”部頂端的一橫有時并沒有貫穿到筆畫的最上方。
1. 他經常用譏論的口吻來說話,讓人感到非常不舒服。
2. 這篇文章引發了一系列的譏論和争議。
譏笑、譏諷、譏評、議論紛紛、************
諷刺、嘲笑、挖苦、批評、評價
贊賞、稱贊、表揚、理解、賞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