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飛遁的意思、飛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飛遁的解釋

(1).亦作“ 飛遯 ”。飄然遠引。《文選·張衡<思玄賦>》:“ 文君 為我端蓍兮,利飛遯以保名。” 李善 注:“遯,卦名也。上九曰,飛遯,無不利,謂去而遷也。”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之一:“飛遯離俗,澄神定靈。” 唐 王昌齡 《悲哉行》:“始悟海上人,辭君永飛遁。” 康有為 《贈陳鎮南編修兄》詩:“孤生性廓落,飛遯甘隱伏。”

(2).指飄然遠引者;隱士。 晉 陸機 《招隱》詩:“駕言尋飛遁,山路鬱盤桓。”

(3).飛快逃避。 郭沫若 《山中雜記·雞雛》:“看見隻有兩隻雞雛張皇飛遁着,還有一隻又不見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飛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飛遁”由“飛”(迅速行動)和“遁”(逃避、隱退)組合而成,核心意義為飄然遠引、逃避現實或困境,常用于形容主動脫離世俗、歸隱避世的行為。

二、引申含義

  1. 隱士的代稱
    指代那些選擇遠離塵嚣的隱士,如《文選·張衡〈思玄賦〉》中“利飛遁以保名”,強調通過隱退保全名節。
  2. 快速逃避
    在部分語境中,也可表示迅速逃離某種不利處境,帶有消極逃避責任的含義。

三、文學與曆史背景

該詞常見于古典文學,如三國曹植《七啟》中“飛遁離俗,澄神定靈”,借以表達超脫世俗的精神追求。其起源與《易經》中的“遁卦”相關,卦象“上九”爻辭提到“飛遁,無不利”,象征退避以趨吉避兇。

四、例句參考

提示:不同語境下該詞的感情色彩可能變化,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褒貶傾向。

網絡擴展解釋二

飛遁(fēi dùn)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指飛騰而逃離、逃走。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飛」,右邊是「屯」。根據筆畫數來分析,「飛」字有四畫,「屯」字有五畫。飛遁的來源比較複雜,但主要指的是飛翔逃離的動作和意象。在繁體字中,飛遁的寫法與簡體字是一緻的。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飛遁這個詞的寫法相對較穩定。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看到危險降臨時,飛遁而逃。」 飛遁可以組成其他詞彙,比如「飛揚跋扈」表示人飛騰而跋扈嚣張,「飛奔」表示快速地飛跑,「遁入空門」表示修行人放棄塵世而入佛門。近義詞可以是「飛躍」,表示高高躍起;反義詞可以是「逗留」,表示停留在某個地方不離開。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