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just round the corner] 達到目标的日子已是預期中的事
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之。—— 諸葛亮《出師表》
猶言為期不遠。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願陛下親之信之,則 漢 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明 張居正 《乞崇聖學以隆聖治事》:“若從此再加學問之功,以講求義理,開廣聰明,則太平之業,可計日而待也。” 梁啟超 《俄羅斯革命之影響》四:“故自 旅順 、 奉天 既陷,戰局之必不能久,固已夫人知之,復加以革命之影響,則 俄 之屈於 日本 ,更可計日而待也。”亦作“ 計日而俟 ”、“ 計日以待 ”。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大同志》:“事終無成,敗亡可計日而俟。” 明 趙南星 《賀賈元禮食廪序》:“侍禦為兩京學使者,即不復外補,坐緻九列,惟計日以待耳。”
“計日而待”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可以數着日子等待,形容目标實現或事件發生的時間非常接近,無須等待太久。例如:“高考的日子已可計日而待,大家需認真複習。”
出處與典故
源自三國時期諸葛亮《出師表》:“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此處諸葛亮通過此成語表達對複興漢室的信心,強調時間上的确定性。
結構與用法
近義詞與辨析
常見近義詞包括“指日可待”“計日以待”,均強調時間短暫且可預期。細微區别在于“計日而待”更突出“逐日計算”的過程感。
總結來看,該成語通過具象化的“數日子”表達對時間節點的明确預期,適用于書面與口語場景,兼具文學性和實用性。
《計日而待》是一成語,意思是按照時間計劃并等待合適的時機。它是指人們在面對某種事情時,根據時間安排來等待最佳時機,以便采取適當的行動。
《計日而待》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以下幾個部首:
計(言字旁)
日(日字旁)
而(而字底)
待(彳字旁)
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
《計日而待》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年》中,原文是“計日而待之”,意為根據特定的時間進行等待。繁體中的寫法是「計日而待」。
在古代,漢字寫法較為複雜。《計日而待》這個成語在古時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
1. 他計日而待,最終在合適的時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2. 她不急于采取行動,而是決定計日而待,尋找更好的機會。
1. 計劃
2. 計算
3. 期待
1. 等待
2. 居待
3. 刻待
即時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