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駢拇枝指 ”。
“骈拇”是《莊子·外篇》中的核心概念,其解釋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骈”意為合并,“拇”指腳的大趾,合指腳的大趾與第二趾連生在一起的畸形現象。該詞常與“枝指”(手上多生一指的畸形)并列使用,如《莊子》原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
莊子以此比喻違背自然本性的多餘事物:
《骈拇》篇主張順應自然之道,強調真正的道德應“合乎自然之情”,反對通過後天教化扭曲天性。如文中指出:“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
該詞現多用于比喻冗餘無用的事物,例如:
以上信息綜合自《莊子》原文及曆代注解,完整解析可參考等文獻。
骈拇(pián mǔ),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雙關之意,既可以指代生物學上的特征,也可以引申為人的行為态度。
骈拇由“骨”、“支”、“龍”和“孓”四個部首組成,總共包含17個筆畫。
骈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傳說故事。據說,惡龍兒子生下來就是類似于手指的奇怪形狀,它們左右雙手相連,如同牛蹄一般,所以被稱為骈拇。
骈拇在繁體字中寫作“騙姆”,保留了原始意思和結構。
在古代,骈拇的寫法是略有不同的。它由“骨”和“支”組成,左上方畫“七”字形狀,中間畫“雙點”表示龍角,底部是“冖”,代表龍眼。這個形狀更加清晰地表達了骈拇的特征。
1. 老師用骈拇的手勢示意學生們靜坐。
2. 這隻貓的前爪有骈拇特征。
1. 骈拇十指:指人的手指具有與骈拇相似的特性。
2. 骈拇行動:指人的行為态度與骈拇類似,具有牽連、不容易分離的特點。
1. 牽連:指事物之間有聯繫,相互牽扯。
2. 附着:指某物黏附在其他物體上,無法輕易分離。
1. 獨立:指事物之間沒有關聯,相互獨立。
2. 解脫:指從某種束縛中自由出來,擺脫束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