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esolate;be sparse but graceful;be thinly scattered]∶凄涼的,孤寂的
白雲飛雨過南山,碧落蕭疏春色閑。——《封神演義》
(2) [thinly scattered]∶清冷疏散;稀稀落落的
瓠葉轉蕭疏。——杜甫《除架》
亦作“ 蕭疎 ”。1.稀疏;稀少。 唐 唐彥謙 《秋霁夜吟寄友人》:“槐柳蕭疏溽暑收,金商頻伏火西流。” 元 張可久 《折桂令·讀史有感》曲之一:“説到知音,自古無多,白髮蕭疎,青燈寂寞,老子婆娑。” 清 黃遵憲 《人境廬雜詩》之八:“ 楊 梁 諸子好,蹤跡亦蕭疏。” 艾蕪 《榮歸》:“枯藤纏繞的籬落間,黃葉蕭疏的林木下,都有二三野犬,在争扯殘馀的屍體。”
(2).寂寞;凄涼。 唐 杜牧 《八六子》詞:“辭恩久歸 長信 ,鳳帳蕭疏,椒殿閒扃。” 宋 張孝祥 《鵲橋仙·戲贈吳伯承侍兒》詞:“ 野堂 從此不蕭疏,問何日,尊前喚客。” 元 宋方壺 《鬥鹌鹑·送别》套曲:“歡笑地不堪舉目,回首處景物蕭疎。”《紅樓夢》第八一回:“ 寶玉 走到 沁芳亭 ,但見蕭疏景象,人去房空。” 毛6*澤6*東 《送瘟神》詩之一:“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3).蕭條;不景氣。 宋 陸遊 《行在春晚有懷故隱》詩:“舊人零落北音少,市肆蕭疏民力殫。” 明 吾丘瑞 《運甓記·翦發延賓》:“英雄困塵土,奈生計蕭疎,功名艱阻,忠謀未吐。”
(4).灑脫;自然不拘束。 明 劉崧 《題餘仲揚畫山水圖為餘自安賦》詩:“ 金華 山人 餘仲揚 ,筆墨蕭疏開老蒼。” 清 李漁 《凰求鳳·媒間》:“儀容細觀今勝初,喜風韻蕭疎。” 柳亞子 《<燕子龛遺詩>序》:“﹝ 蘇曼殊 ﹞又善畫,蕭疏淡遠,似不食人間煙火物。”
(5).清麗。 唐 吳融 《書懷》詩:“傍巖依樹結簷楹,夏物蕭疎景更清。” 宋 司馬光 《夏日過陳秀才園林》詩:“槿花籬落圍叢竹,風日蕭疎滿園緑。” 清 方文 《石臼湖訪邢孟貞》詩之二:“風俗既淳美,山川亦蕭疎。”
(6).空虛。 元 湯式 《天香引·中秋戲題》曲:“今年旅邸中秋,囊篋蕭疎,典卻 吳 鈎。”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九:“身為名将,手握重兵,一旦棄去之,缾鉢蕭疏,野衲不若。”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蕭疏漢語 快速查詢。
“蕭疏”是漢語中形容景色、氛圍或狀态清冷、稀疏的形容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解析
二、文學應用 古典詩詞中常見其營造寂寥氛圍,如杜甫《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以“蕭蕭”強化“蕭疏”的秋意蒼涼,清代納蘭性德《浣溪沙》用“蕭疏黃葉閉疏窗”寄托孤寂心境。
三、現代使用場景
此詞多用于書面語境,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情感色彩,既可表達恬淡的文人雅趣,亦可傳遞孤寂凄涼的哀婉情緒。
“蕭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āo shū,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權威資料,具體解釋如下:
自然景象
形容事物稀疏、冷落的狀态,如草木凋零、黃葉飄落等場景。
例句:
“黃葉蕭疏”“槐柳蕭疏溽暑收”()
社會環境
指蕭條、荒涼的景象,常用于描述戰亂、災禍後的破敗場景。
例句:
“萬戶蕭疏鬼唱歌”()
情感狀态
表達孤寂、凄涼的心境,或人遠離喧嚣的落寞感。
例句:
“鳳帳蕭疏,椒殿閒扃”()
核心特征:
延伸用法:
少數文獻提到“灑脫自然”的引申義(),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近義詞 | 疏落、荒蕪、蕭條 |
|反義詞 | 繁茂、熙攘、興盛 |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懊悔無及貝錦背誦倍招邊賞逼汗草炳博賓榻乘急宸垣酬賔磢石登山小魯刁黠兜巾嚲懶耳炎封圻風雲豮豕佛頂菊芙奴傳富強供佛甲牀僭偪儌幸桀橫解說詞軍牢可可兒的款對連罰鱗塍麟父筆蔺相如飗飄馬槟榔麥耞馬饩民譽排患解紛滂人侵奪融陶尚韋生燒聲韻沈犗神經收襜疏俗四子太親翁陶迳天壇銜蟬香篝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