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名。《爾雅·釋草》:“蘮蒘,竊衣。” 郭璞 注:“似芹可食,子大如麥,兩兩相合,有毛著人衣。”
“蘮蒘”是一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植物名稱,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含義
指一種類似芹菜的植物,可食用,種子如麥粒大小,俗稱“鬼麥”。該詞多見于古書,現代使用較少。
讀音與字形
拼音存在兩種說法:一種标注為“jì rú”,另一種為“jì ná”。根據字形結構,“蒘”字通常讀作“rú”,因此“jì rú”可能更接近正确讀音。
文獻記載
古書如《詩經》等可能提及類似植物,但當前搜索結果未明确關聯具體出處,需結合《本草綱目》等古籍進一步查證。
提示:該詞屬生僻詞彙,若需學術引用,建議核對《說文解字》《古代植物志》等權威資料,或咨詢文獻學專家。
蘮蒘是一個神秘的漢字,它的意思是指植物的嫩芽。蘮蒘是由兩個部首組成:艹(草字頭)和禾(稻字底)。在筆畫上,蘮蒘一共有16畫。
蘮蒘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很難找到确切的出處。據研究人員推測,蘮蒘可能是古時候人們對于植物嫩芽的稱呼,而逐漸形成的漢字。在繁體字中,蘮蒘的寫法為藜蔯。
古人在寫蘮蒘時,可能會使用一些不同的寫法。例如,在《說文解字》中,蘮蒘寫作“苙苙”,這種寫法較為罕見。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區,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
1. 春天,大地上的蘮蒘漸漸生長出來,給人們帶來新的希望。 2. 小姐姐仔細地注視着花苗上的蘮蒘,渴望它們快點長大。
組詞:蘮蒘葉(指植物的嫩葉),蘮蒘田(種植嫩芽的田地)。
近義詞:嫩芽、嫩葉。
反義詞:枯萎、凋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