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xiliary force] 舊時指在主力軍翼側協助作戰的部隊
(1).指主力軍以外的部分軍隊。《左傳·宣公十二年》:“ 韓獻子 謂 桓子 曰:‘ 彘子 以偏師陷,子罪大矣。’” 宋 陸遊 《代乞分兵取山東劄子》:“吊伐之兵,本不在衆,偏師出境,百城自下。”《明史·太祖紀》:“彼以偏師綴我,而全軍趨 金陵 ,順流半日可達。” 毛6*澤6*東 《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詞:“ 贛水 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 ********* 。”
(2).低級軍官名。 清 末 濮振聲 在 浙江 建德 一帶組織反 清 獨立軍,其基層編制以五人為伍,有伍長,五伍為偏,有偏師。參閱 陶成章 《浙案紀略·濮振聲傳》。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偏師漢語 快速查詢。
“偏師”是一個軍事術語,其核心含義為主力部隊之外的輔助軍隊,主要用于側翼作戰或配合主力行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偏師”強調軍事部署中的輔助性與協同性,其作用貫穿古代至近現代戰争史,既體現戰術靈活性,也反映軍隊組織結構的特點。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戰例分析,可參考《左傳》《明史》等文獻來源。
《偏師》這個詞是指軍隊中被派遣出去的一部分兵力,用來牽制敵人,擾亂其部署或掩護主力行動的作戰隊伍。
《偏師》的拆分部首是人,并且它的部首筆畫數為2。
《偏師》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在古代戰争中,為了迷惑敵人或誘使敵人陷入困境,古代将領會派遣一支部隊進行側擊或擾亂作戰。這支被派遣的隊伍就被稱為“偏師”。
《偏師》的繁體字為「偏師」。
古時候《偏師》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是「偏師」這個形式。
1. 戰場上,将軍派出一支偏師從側翼突襲敵軍。
2. 策略中常常用到的一種手段就是借助偏師來分散敵人的注意力。
1. 偏兵:指被派遣出去的部分軍隊。
2. 偏袒:表示偏向、偏愛某一方。
3. 偏見:對某個人、事物或群體抱有主觀偏頗的看法。
1. 伏擊:指埋伏在敵人必經之處,突然襲擊敵人。
2. 包抄:指從敵人側面或背後包圍過去,使其陷入被動境地。
主力:指作戰中承擔主要任務、由最強大的部隊組成的軍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