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祠廟中刻有經文、圖像或題名的大石柱。有座有蓋,狀如塔。 唐 岑參 《酬暢當嵩山尋麻道士見寄》詩:“陰洞石幢微有字,古檀松樹半無枝。” 元 吳複 逸句:“雲氣上天星劍溼,龜文入地石幢深。”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五·岘山幢宋人題名》:“ 襄陽 峴山 羊公祠 有石幢一枚,凡六面,高六尺,每面闊九寸,有蓋有座。”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碑帖·唐石幢》:“ 吳門 碑刻,遭 建炎 兵火,十不存一,故 漢 唐 之碑絶少,今所存者惟石幢耳。”
“石幢”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石幢(拼音:shí chuáng)指古代祠廟中刻有經文、圖像或題名的大石柱,通常有底座和頂蓋,形狀類似塔。其名稱中的“幢”原指支撐旌旗或傘蓋的木杆,後演變為刻有佛教經咒的石柱(如經幢、石幢)。
部分資料注音為“shí zhuāng”(如、2),但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多數文獻,正确讀音應為“shí chuáng”。建議以“chuáng”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石幢的形制演變或具體實例,可參考《後漢書》記載或唐代詩文中的描述。
石幢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字組成:石和幢。石表示岩石或石頭,幢表示支撐或豎立的柱子或标志。因此,石幢的意思可以解釋為用石頭做成的柱子或标志。
石幢的拆分部首是石,它屬于石頭的部首。石的拆分部首是石,總筆畫數為5;幢的拆分部首是幹,總筆畫數為12。所以,石幢的總筆畫數為17。
石幢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特别是它在佛教、道教和古代建築中的重要作用。繁體字的石幢為「石樁」。
在古代,石幢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石爿」,它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了現代的「石幢」。
1. 寺廟的入口處豎立着一座古老的石幢。
2. 在古代,石幢被廣泛用于廟宇、陵墓和宮殿建築中。
石雕、石刻、石碑、石像、石榴、石闆等。
封龍神木、石柱、石柱墩等。
喪失、崩潰、解體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