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附見的意思、附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附見的解釋

謂見于正本的附錄或正傳的附傳。 宋 曹士冕 《法帖譜系·蜀本》:“既不知所出,未敢臆説,姑附見于此。” 劉知幾 《史通·列傳》“ 召平 紀信 ” 清 浦起龍 通釋:“《漢書》 召平 附見《蕭何傳》, 紀信 附見《項籍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附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拼音:fù jiàn
含義:指内容出現在正本的附錄或正傳的附傳中,即對正文的補充說明或次要記載。例如史書人物傳記中,次要人物可能被附在主要人物傳後提及。


二、出處與例句

  1. 宋代文獻:
    宋·曹士冕《法帖譜系·蜀本》提到“未敢臆説,姑附見于此”,表示将不确定的内容暫存于附錄。
  2. 清代注解:
    清·浦起龍在《史通·列傳》通釋中,以《漢書》為例,說明次要人物召平、紀信分别附見于《蕭何傳》《項籍傳》。

三、用法說明


四、方言補充

在山西雁北地區方言中,“附見”有“順便、捎帶”的用法(如“附見拿上東西”),但屬于地域性表達,與标準釋義不同。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法帖譜系》《史通》等古籍原文,或方言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附見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附見(fù jiàn)是漢語詞語,意為“附帶注明,附帶陳述”。這個詞通常用于公文、信件或文件末尾,表示在正文結束後,附帶有一些補充說明、陳述或讨論的内容。附見可以被視為一種禮貌的方式,以便讀者能夠獲得相關補充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附(部首:阜,四畫) + 見(部首:見,四畫)= 附見。

來源:

附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讓位狀,用于示意寫信人附帶的陳述或說明。後來,附見逐漸被廣泛運用于各類公文、信件和文件中,成為一種公文寫作的慣用語。

繁體:

附見的繁體字是「附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附見的字寫作「附見」,使用的筆畫與現代漢字相同。

例句:

1. 本公告于函發當日生效,附見的文件亦應該遵守相關要求。

2. 請在回複中附見更多細節,以便我們進一步了解情況。

組詞:

附帶、附加、附屬、附注等。

近義詞:

注、參閱、資料參考。

反義詞:

正文、主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