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臣的意思、七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臣的解釋

(1).《孝經·谏诤》:“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 鄭玄 注:“七人謂三公及左輔、右弼、前疑、後丞。” 唐玄宗 注:“争謂諫也。”後以“七臣”泛指谏臣。《後漢書·劉瑜傳》:“惟陛下設置七臣,以廣諫道。”

(2).七種人臣。即法臣、飾臣、侵臣、谄臣、愚臣、姦臣、亂臣。《管子·七臣七主》:“或以平虛,請論七主之過,得六過一是,以還自鏡,以知得失,以繩七臣。” 郭沫若 等集校:“七臣正具六過一是,即法臣、飾臣、侵臣、谄臣、愚臣、姦臣、亂臣。”參閱《管子·七臣七主》。

(3).七位人臣。《文選·陸機<五等論>》:“在 周 之衰,難興王室,放命者七臣,幹位者三子。” 李善 注:“七臣: 蔿國 、 邊伯 、 詹父 、 子禽 、 祝跪 及 頽叔桃子 、 賓起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七臣”一詞在古籍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綜合解釋:

一、谏臣的統稱 源自《孝經·谏诤》記載,天子設七位谏臣(三公及左輔、右弼、前疑、後丞),即使君主昏庸也能保天下不亡。唐代後逐漸演變為對谏臣群體的泛稱。

二、七種人臣類型 法家思想中将臣子分為七類:

  1. 法臣:依法行事的官員
  2. 飾臣:注重表面政績者
  3. 侵臣:越權謀私者
  4. 谄臣:阿谀奉承者
  5. 愚臣:昏庸無能者
  6. 奸臣:禍國殃民者
  7. 亂臣:意圖篡權者 (見于《孝經》鄭玄注及多部字書)

三、特指曆史人物 《文選·陸機<五等論>》中特指周朝七位權臣:蔿國、邊伯、詹父、子禽、祝跪、頽叔桃子、賓起。這些臣子在周室衰微時期曾幹預朝政。

需注意:部分現代解釋将“七臣”引申為“忠誠能臣群體”,此屬引申義,與古籍原意存在差異。建議查閱《孝經》《韓非子·八奸》等原始文獻獲取權威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七臣

《七臣》是一個常用詞彙,可以拆分成“七”和“臣”兩個字。

“七”是一個漢字,它的部首是“丶”,總共有兩個筆畫。

“臣”同樣也是一個漢字,它的部首是“臣”,總共有八個筆畫。

《七臣》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左傳》,指的是齊國曆史上的七名大臣。

在繁體字中,“七”和“臣”兩個字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在有些許不同。例如,“七”字的古代寫法為“㔾”,而“臣”字的古代寫法為“⺣”。

以下是一個關于《七臣》的例句:

這七臣是齊國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一些與《七臣》相關的組詞有:七勇士、七國聯軍、七位元、七人參、七思巫。

與《七臣》近義的詞彙有:七賢、七雄、七公。

與《七臣》反義的詞彙沒有明确的對應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