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樹德的意思、樹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樹德的解釋

[establish one's virtue] 樹立美德

詳細解釋

施行德政;立德。 漢 劉向 《說苑·至公》:“ 孔子 聞之曰:‘善為吏者樹德,不善為吏者樹怨。’”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序志》:“是以君子處世,樹德建言,豈好辯哉?不得已也!” 唐 白居易 《養竹記》:“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參見“ 樹德務滋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樹德"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樹立德行、培養品德。它強調通過實際行動來建立和彰顯高尚的道德情操。具體解析如下:

  1. 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樹: 本義為種植、栽種(如樹木),引申為建立、樹立、培養。在這裡取其引申義,指主動地建立、培育某種事物。
    • 德: 指道德、品行、恩惠、善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強調個人的内在修養和符合社會倫理規範的行為。
    • 樹德: 将兩個字組合起來,其核心意思就是建立高尚的品德、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施行善行以彰顯美德。它不僅僅指内心擁有道德觀念,更強調将這種道德觀念外化為具體的行動和實踐,使之得以确立和彰顯。
  2. 深層内涵與應用:

    • 主動實踐性: “樹德”強調的是一種主動的、積極的道德實踐過程。它不是被動地接受道德規範,而是主動地去培養、建立和展現美德。
    • 長期性與培養性: 如同樹木需要時間生長一樣,“樹德”也意味着品德的養成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需要不斷地修養、磨練和積累。
    • 目标與影響: “樹德”的最終目标是個體自身品德的完善與提升。同時,樹立良好的德行也能起到教化他人、影響社會的積極作用(如“樹德務滋”)。
    • 與“立德”的關聯: “樹德”與另一個常見詞“立德”意思非常接近,都指樹立德行。兩者常可互換使用,都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道德修養的高度重視。
  3. 典籍與文化淵源:

    • 該詞源遠流長,常見于古代典籍。最著名的出處是《尚書·泰誓下》:“樹德務滋,除惡務本”。這句話的意思是:樹立德行,務必(使其)不斷增長;清除邪惡,務必(将其)從根本上鏟除。這充分體現了“樹德”所包含的積極建立、持續培養美德的含義。此典故深刻影響了後世對道德建設的理解《尚書·周書·泰誓》。
    • 在《左傳》、《國語》等典籍中也有體現,強調統治者或君子應通過自身行為樹立道德典範。

“樹德”意指主動地建立、培養和彰顯高尚的道德品質與善行。它超越了簡單的道德認知,強調通過持續實踐來确立美德,是一個體現中華文化重視道德修養與實踐的核心詞彙。其經典出處《尚書》中的“樹德務滋”更是精煉地概括了其追求美德不斷增長的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樹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樹德”指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準則,強調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核心包含兩方面:

  1. 個人層面:追求高尚品德,如正直、仁愛、誠信等;
  2. 社會層面:踐行德政,以道德準則影響他人或治理社會。

二、深層解析

  1. 詞源構成:
    • “樹”意為種植、建立,象征主動培育(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 “德”指順應自然規律與人性本善的道德準則。
  2. 文化内涵:
    • 儒家思想的體現,如《說苑·至公》記載孔子言:“善為吏者樹德”,強調為政者需以德立身;
    • 白居易《養竹記》以竹喻德:“竹本固,固以樹德”,比喻道德根基的穩固性。

三、應用場景

四、近義與延伸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教育案例,可查閱《說苑》《養竹記》或樹德中學校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敗露把袂版轝苾刍不聽手超俗絕世承影粗澀盜區楓橋幹愁唝嗃勾欄歸愛古鹿鹿宦牒換符慌促皇明讙亮僭盜薦羞腳扣椒頌驚飄痙笑瘠壤酒鑪九屬聚傘花序撩漉硫酸鋇賣亂賠禮棚圈拼法乒壇纰僻千齡萬代清警情窟磬色曲江群兒肉類神宮審合深句世儒霜鹘松勁谇罵穜稑托配突突哝哝晩娘烏撒匣龍洩注唏哩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