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粗劣的磚塊。比喻笨拙的修行方法。語本《景德傳燈錄·南嶽懷讓禅師》:“ 開元 中,有沙門 道一 ,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 一 曰:‘圖作佛。’師乃取一塼於庵前石上磨。 一 曰:‘師作什麼?’師曰:‘磨作鏡。’ 一曰 :‘磨塼豈得成鏡邪?’師曰:‘坐襌豈得作佛邪?’” 明 王守仁 《無題》詩:“手握頑磚鏡未光,舌底流泉梅未熟。” 清 錢謙益 《書破山刻石屋珙禅師語錄後》詩:“頑磚不成鏡,焦芽難種穀。”
“頑磚”是漢語中較為冷僻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古籍用例兩個角度解析:
字面釋義
“頑”在《漢語大詞典》中釋義為“愚鈍、固執”,如《廣韻》注“頑,鈍也”;“磚”指燒制而成的建築材料。組合後,“頑磚”字面指未經雕琢、質地粗硬的磚塊,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普通磚石的描述。
引申含義
在佛教禅宗典籍中,“頑磚”被賦予哲學隱喻。例如《五燈會元》記載唐代禅師南泉普願以“頑磚”比喻未開悟者:“汝若悟,即心是佛;若不悟,頑磚一塊。”此處“頑磚”象征缺乏靈性、難以點化的狀态,強調悟性的重要性。
現代用法
當代語境下,該詞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口語比喻,形容人或事物頑固不化、難以改變的特性,如“他固執如頑磚,聽不進勸誡”。需注意其貶義色彩及使用場合的適配性。
參考資料
“頑磚”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指頑固不化、難以改變的人或事物。該詞以“磚”的堅硬特性作比喻,強調人或事物在思想、态度或習慣上的難以動搖性,常用于日常表達中。例如:“他性格如頑磚,從不聽勸。”
在佛教語境中,“頑磚”比喻笨拙的修行方法。
典故源自唐代禅宗故事:懷讓禅師見道一終日坐禅,便以“磨磚成鏡”點化他,說明錯誤方法無法達成目标(坐禅≠成佛)。此語境下,“頑磚”暗含對機械修行方式的批判,強調修行需契合本質。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日常使用中多取第一種解釋。
安分守己阿娘扒車榜棰碧瓦曹參草騾崇衷點火凍雲端管梵宮放赈風知附貫扶世高仰犷狠骨朵直酤酒漢碑額懷寶迷邦講劘角尺姣服擊菒驚代紀群之交僦車鐻耳舉類居室匡居浪喜廉方兩司馬連枝共冢靈桌禮聘離世異俗眇睨冥福泥浕凝寂逆臆鉛砌情頭親迎企業形象群會忍淚日中必移沙彌勝流詩鐘述事松箑髫兒五鬥米道逍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