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粗劣的磚塊。比喻笨拙的修行方法。語本《景德傳燈錄·南嶽懷讓禅師》:“ 開元 中,有沙門 道一 ,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 一 曰:‘圖作佛。’師乃取一塼於庵前石上磨。 一 曰:‘師作什麼?’師曰:‘磨作鏡。’ 一曰 :‘磨塼豈得成鏡邪?’師曰:‘坐襌豈得作佛邪?’” 明 王守仁 《無題》詩:“手握頑磚鏡未光,舌底流泉梅未熟。” 清 錢謙益 《書破山刻石屋珙禅師語錄後》詩:“頑磚不成鏡,焦芽難種穀。”
“頑磚”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指頑固不化、難以改變的人或事物。該詞以“磚”的堅硬特性作比喻,強調人或事物在思想、态度或習慣上的難以動搖性,常用于日常表達中。例如:“他性格如頑磚,從不聽勸。”
在佛教語境中,“頑磚”比喻笨拙的修行方法。
典故源自唐代禅宗故事:懷讓禅師見道一終日坐禅,便以“磨磚成鏡”點化他,說明錯誤方法無法達成目标(坐禅≠成佛)。此語境下,“頑磚”暗含對機械修行方式的批判,強調修行需契合本質。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日常使用中多取第一種解釋。
頑磚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人固執、頑固不化,不聽勸告,不改變态度。這個成語由頑和磚兩個字組成,形象地比喻人的思想像塊頑固的磚一樣,難以改變。
頑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頁,它一共有11個筆畫。磚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石,它一共有7個筆畫。
頑的繁體字是頑,磚的繁體字是磚。
在古時候,頑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上部分寫得更像一個人的頭,下部分則寫得像個疑問號。磚字的古時候寫法基本與現在相同,也是由石與專組成。
1. 他就是一個頑磚,無論怎麼勸他,他都不聽。
2. 這個項目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我們不能像個頑磚一樣,要積極尋求解決辦法。
組詞:頑固、頑強、磚頭
近義詞:固執、執拗、執着
反義詞:柔軟、易變、易接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