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胡床 ”。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又稱交床。《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賊亂取牛馬,公乃得渡” 裴松之 注引《曹瞞傳》:“公将過河,前隊適渡, 超 等奄至,公猶坐胡牀不起。”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自新》:“ 淵 在岸上,據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 唐 杜甫 《樹間》詩:“幾回霑葉露,乘月坐胡牀。”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交床》:“今之交牀,本自虜來,始名胡牀, 桓伊 下馬據胡牀取笛三弄是也。 隋高祖 意在忌胡,器物涉胡言者,鹹令改之,乃改交牀。” 宋 陶穀 《清異錄·逍遙座》:“胡牀施轉關以交足,穿便絛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 清 趙翼 《飯馀》詩:“攜得胡牀臨水坐,柳蔭深處看荷花。” 姚華 《曲海一勺·骈史下》:“先生杖履留春,老子胡牀玩月。”
胡床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便攜式坐具,其名稱源于“胡”這一古代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表明其最初由西域傳入中原地區。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胡床是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形制類似于現代的馬紮或折疊椅,通常以木材為框架,中間繃以繩編或布帛的坐面。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胡床”一詞最早見于東漢文獻。《後漢書·五行志》記載:“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印證了該器物在東漢時期已作為西域文化傳播的典型代表進入宮廷。魏晉南北朝時期,胡床因便于攜帶的特點廣泛應用于軍事、遊獵等場景,《世說新語》中多次提及名士“踞胡床”的潇灑姿态,反映其已成為當時社會上層的生活器具。
在形制演變方面,唐代《通典》詳細記載胡床“施轉關以交足,穿便縧以容坐”,說明其具備可旋轉關節和調節高度的功能。宋代改良為交椅後,逐漸發展出靠背和扶手,這一演變過程在《宋史·輿服志》中存有官方記載。值得注意的是,胡床的傳入直接推動了中國古代起居方式從“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的轉變,這一社會習俗變革在沉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有專章論述。
參考來源:
胡床是中國古代一種具有重要曆史意義的坐具,其含義與演變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胡床又稱“交床”“馬紮”,是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其結構由八根直木構成,兩根上橫木穿繩作坐面,兩根下橫木為足,中間四根交叉支撐,通過鉚釘固定,折疊後可隨身攜帶。典型特征是無靠背、無扶手,形似現代折疊凳。
《後漢書》《晉書》及杜甫、蘇轼等詩詞中均有記載,如《世說新語》描述“據胡床指麾左右”,印證其曆史使用場景。
胡床不僅是古代實用工具,更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見證。其名稱演變(胡床→交床→交椅)和功能發展(便攜坐具→權力象征)反映了社會變遷與生活方式的進步。現代常見的“馬紮”即為其直系傳承。
阿飛百箭北海尊不壹而足蠶繭紙瞠後捵竊塵顔傳熱楚劇殚罄恩引惡許紛呈服誦鈎距橫單華爪回眸回照呼阚魂樓活扣将作大匠鍵轄鏡湖荊棘塞途鲸骞極行畸重捐殘去殺困折萊彩拉手拉索斂收龍鐘蘆蕩火種賣面光麻亂冒充免慮砰韸千乘碛路山采埏隧善種沙咤收襜嗣皇挑子王鸠亡憀圍嘴文章海無關大局顯處香雲紗仙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