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茗粥的意思、茗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茗粥的解釋

即茶粥。 晁載之 《續談助》卷五引 唐 楊華 《膳夫經手錄》:“茶,古不聞食之,近 晉 宋 以降, 吳 人採其葉煑,是為茗粥。” 宋 蘇轼 《絕句》之二:“偶與老僧煎茗粥,自攜脩綆汲清泉。” 清 唐孫華 《夏日齋中讀書》詩之三:“忘憂代萱蘇,破睡調茗粥。”參見“ 茶粥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茗粥,又稱茶粥,指以茶葉烹煮而成的粥狀食物或飲品。該詞屬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字義溯源

  1. 本指晚采的茶葉。《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茗",但《玉篇·艸部》釋為"茶芽也"。唐代陸羽《茶經》載:"早采為茶,晚采為茗",可見其與茶同源異名。

  2. 此處非指米粥,而是"烹煮"的古義。《康熙字典》引《廣韻》:"粥,煮也",與"鬻"通假。如《儀禮·士喪禮》"粥餘飯"即指煮飯。


二、詞義解析

茗粥即"煮茶而成的羹湯狀飲品",特指:

  1. 唐代茶食形态

    唐代流行将茶葉碾末烹煮成糊狀食用,稱"茗粥"。唐楊晔《膳夫經手錄》載:"茶,古不聞食之……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曆遂多,建中以後盛矣。茗粥、焦葉……皆充食之。" 反映唐代茶葉可作食物原料。

  2. 茶湯濃稠狀比喻

    宋代延續以"茗粥"形容濃茶。陶穀《清異錄》記:"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湯面者,茶匠通神之藝也……時人謂之‘茶百戲’",其中濃茶基底即具"粥"的黏稠質感。


三、語義演變

明清後因散茶沖泡法普及,"茗粥"一詞漸衰,但方言仍有遺存。如福建部分地區稱煮擂茶為"吃茶粥",保留古義(參考《中國茶葉大辭典》"茶食"條)。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用于茶文化研究及古籍解讀場景。


主要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茗粥”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境: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解釋
    “茗”指茶葉,“粥”為米煮成的半流質食物。字面可理解為與茶相關的粥類食物。

  2. 古代茶飲形式
    唐代起,“茗粥”指煮制的濃茶,因茶湯表面凝結類似粥膜的茶沫而得名。例如唐代楊華《膳夫經手錄》記載“吳人採其葉煑,是為茗粥”。


二、曆史演變

  1. 宋代食用形式
    宋代發展為以茶汁煮米制成的食品,兼具茶香與粥的稠密口感,屬市井流行飲食。如蘇轼詩句“偶與老僧煎茗粥”即描述此物。

  2. 藥用價值
    清代《養生隨筆》記載“茗粥”藥膳配方:茶葉30克、粳米50克煮粥,可化痰消食,適合積食痰滞者。


三、文化意象

  1. 雅士象征
    在宋代,茗粥因融合茶文化與飲食,成為文人雅士生活品味的體現。

  2. 成語引申
    部分文獻以“茗粥”比喻人的高雅修養,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四、需注意的差異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或藥膳做法,可參考《膳夫經手錄》《養生隨筆》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阿意順旨罷辜白席搬石砸腳缽昙摩羅伽大寶不請之友不鲗溜長籲長籲短歎遄疾撢甩子倒亂刀頭劍首敵探妒女泉反求諸己法印鼓舌還令厚膜集成電路踐伐解書疾雷不及塞耳近愛津際扃絹桷杙舉一廢百鲲身涼絲絲林柯六眸龍蛟樓棼鸾霄慢性子歐羅巴人種袍帶丑青虵栖鳥于泉楸檟叡典商略讪臉山澤射器失過霜齒梳辮子水西寺睃趁甜高粱庭除透靈兒偷曲退庭僞物忤物無躁獻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