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觸犯人;與人不合。《魏書·文苑傳·邢昕》:“ 昕 好忤物,人謂之牛。” 金 王若虛 《複之純<交說>》:“狂生既以《交説》規慵夫,己尋以忤物獲罪,杜門索居,将無意於世。” 明 方孝孺 《葉友直處士像贊》:“不嶢嶢以忤物,不汩汩以阿世。”
忤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與人相處時言行抵觸、違逆他人,導緻人際關系不和諧。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對其釋義、用法及文化背景進行解析:
字義分解
合而為“忤物”,即言行違背他人意願,易引發沖突。
權威辭書定義
“忤物”指“與人不合,觸犯人”。
例句:“嵇康……性烈而才隽,其忤物過峻。” ——《晉書·嵇康傳》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7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599頁)
釋為“與人不和,觸犯他人”。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2015年,第1837頁)
典型語境
“性剛褊,好忤物。” ——《南史·劉瓛傳》
近義詞辨析
詞彙 | 側重差異 |
---|---|
忤物 | 強調主動言行觸怒他人 |
孤僻 | 側重疏離回避,非主動沖突 |
桀骜 | 突出傲慢不屈,範圍更廣 |
《晉書·嵇康傳》:
嵇康因“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而忤物,終緻殺身之禍,體現傳統社會對人際和諧的重視。
(參見:中華書局點校本《晉書》,1974年)
《資治通鑒·唐紀》:
評述官員“性介直,多忤物”,反映仕途中剛直性格的生存困境。
(來源:中華書局《資治通鑒》,1956年)
參考資料
(注:以上文獻為紙質權威辭書及古籍,無直接電子鍊接,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原文。)
詞語解釋:忤物(wǔ wù)
一、基本釋義
指與人相處時容易觸犯他人,性格不圓融,難以和諧相處的特質。核心含義包含兩方面:
二、出處與經典用例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體現為以下典型語境:
三、近義與反義
四、使用提示
發音注意:忤(wǔ)為第三聲,物(wù)為第四聲,易誤讀為"午物"。
白地半數标新冊祝逞筆承明傳送調民迪嘗對得起度量發句翻黃倒皂霏霙氛翳婦女運動鈎牽狐疑緊要關頭近作蠲閣沮動浚距浚渠開手客作來料加工襕衫裂陝厲虐臨完六一居士鑼鍋鹵水蟆子目成心許鬧酒年輪譜第輕音樂羣憸姌袅熱輻射日昃旰食篛篷三組聖人出熟路輕車四稽體訪聽習偷俗脫棄穩約無官一身輕焐腳顯附巷人險澁嘯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