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觸犯人;與人不合。《魏書·文苑傳·邢昕》:“ 昕 好忤物,人謂之牛。” 金 王若虛 《複之純<交說>》:“狂生既以《交説》規慵夫,己尋以忤物獲罪,杜門索居,将無意於世。” 明 方孝孺 《葉友直處士像贊》:“不嶢嶢以忤物,不汩汩以阿世。”
詞語解釋:忤物(wǔ wù)
一、基本釋義
指與人相處時容易觸犯他人,性格不圓融,難以和諧相處的特質。核心含義包含兩方面:
二、出處與經典用例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體現為以下典型語境:
三、近義與反義
四、使用提示
發音注意:忤(wǔ)為第三聲,物(wù)為第四聲,易誤讀為"午物"。
《忤物》一詞指違背常理、違抗規定的人或事物,特指不聽從上級命令、故意抗拒指示的人。常用作貶義詞,表示對不合規定的行為或态度的不滿和批評。
《忤物》的拆分部首為心和物,其中心為心字旁,物是一個獨立的部首。按照筆畫順序,忤物的總筆畫數為9畫(心為4畫,物為5畫)。
《忤物》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說文解字》等古代字典中,早有解釋和記錄。該詞的繁體字為「悞物」,在繁體字中,心和物的形狀稍有變化,但整體含義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忤物」的“物”字寫作“物事”,表現為兩個字形的組合。這種寫法用于古代文獻或碑銘等,如《孟子·盜跖》中的“公子雖愠于人忤物之訓,必須繕受之。”
1. 他不斷忤物,拒不服從上級的安排,導緻團隊無法正常運作。
2. 這個員工性格叛逆,經常對上司的要求忤物,給公司帶來了不少麻煩。
違背、違抗、抗拒、不從、違命、違反
桀傲不馴、桀纣不馴、獨行其是、不為所動
順從、聽話、服從、聽從、從善如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