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反求諸己的意思、反求諸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反求諸己的解釋

[seek the cause in oneself instead of sb. else] 求:尋求。諸:“之于”的合音。反省自己的過失,加以改正,而不責怪别人

發而不中,則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禮記》

詳細解釋

猶反躬自問。謂從自己方面找原因。《孟子·公孫丑上》:“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宋 程頤 《周易程氏傳》卷三:“君子之遇艱阻,必反求諸己,而益自修。”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 子夏 篤信聖人, 曾子 反求諸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反求諸己”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成語,強調自我反思的重要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拼音:fǎn qiú zhū jǐ
字面含義:“反”指反過來,“求”是追究、尋求,“諸”為“之于”的合音,“己”即自己。整體意為遇到問題時,不責怪他人或環境,而是從自身尋找原因并改進。

二、出處與典故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以射箭為喻,說明有德之人會先端正自身,失敗後不怨對手,而是自我反省。
另有曆史典故:夏朝伯啟戰敗後未歸咎他人,而是反思自身治軍不足,最終修德取勝。

三、深層内涵

  1. 儒家修身觀:體現“克己”“自省”的儒家思想,主張通過内在反思提升德行。
  2. 責任意識:強調主動承擔而非推诿,如《禮記》所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3. 實踐智慧:通過自我改進化解矛盾,而非苛責外界。

四、使用場景

五、近義與反義

該成語至今仍被廣泛用于教育、管理等領域,倡導積極自省的人生态度。如需了解更豐富的例句或典故細節,可參考《孟子》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反求諸己》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反思自己,從自身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從左到右分别是“反”和“求”,筆畫總數為8。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用法廣泛且深入人心。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保持相同的寫法。古代的漢字寫法會因時代和地域而有所變化。以下是一個例句:"在面對困難時,我們應該反求諸己,找到問題的根源。" 這個成語可以通過與其他詞組合來形成新的詞彙,但近義詞或反義詞需要根據具體語境來确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