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鲲身的意思、鲲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鲲身的解釋

七鲲身 的簡稱。 台灣省 南方的海口。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八:“衆軍齊集兩港,悉樹我軍旂幟,遂揚帆直渡 鯤身 。 鯤身 者,海沙也,膠淺不能行大舟。” 清 丘逢甲 《夏夜追話舊事》詩:“如聞 鹿耳 鯤身 畔,毅魄三更哭義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鲲身"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釋:

  1. 核心釋義(地理概念):

    • 指稱沙洲或島嶼地形。 "鲲身"一詞源于中國古代對台灣西南部沿海一系列沙洲島嶼的特定稱謂。這些沙洲形似大魚(鲲)浮于海上的脊背,故得名"鲲身"。最著名的例子是曆史上的"七鲲身",即現今台灣台南市安平區一帶的沙洲群。
    • 字源解析:
      • 鲲 (kūn):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大魚,出自《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鲲。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象征巨大、悠遠。
      • 身 (shēn): 指身體、軀體、脊背。
      • 合義: 取"鲲"之巨大魚形,比喻連綿沙洲如大魚浮出水面的脊背。
  2. 曆史地理背景(台灣台南):

    • 七鲲身: 這是"鲲身"最經典的應用。指曆史上位于台江内海(今已大部分淤積成陸)外側,由南向北排列的七道沙洲(島嶼)。這些沙洲曾是重要的地理屏障和聚落點,其中"一鲲身"即今安平古堡所在地。
    • 地名演變: "鲲身"作為地名,直接影響了今日台南市的地名,如"安平"(源自一鲲身上的"安平鎮")以及仍保留的"三鯤鯓"(指三鲲身,今台南市南區鯤鯓裡一帶)。
  3. 文化象征與景觀:

    • "鲲身"常與"鯤鯓"通用。 "鯓"字專指這種鲸魚般隆起的沙脊地形,更強調其地貌特征。"七鯤鯓"是更精确的寫法,也是台灣地方文獻和現代地名中常用的形式。
    • "鲲身"夕照: 曆史上,"七鲲身"及其上的燈塔(如後來的安平燈塔)是著名的風景點,"鲲身夕照"曾名列台灣八景之一。
  4. 現代使用:

    • 在現代漢語中,"鲲身"一詞主要用于指代台灣台南市安平區及南區鯤鯓裡一帶的曆史地理區域。
    • 作為地名,"三鯤鯓"(三鲲身)仍在使用,并保留在行政區劃名稱中(如鯤鯓裡)。
    • 其核心意象——"形似大魚脊背的沙洲"——仍是理解該地區曆史地理的關鍵。

"鲲身"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意象(鲲)并應用于特定地理形态(形似魚脊的沙洲)的詞彙,尤其特指曆史上台灣台南台江内海外側的"七鲲身"沙洲群。它承載着豐富的曆史、地理和文化内涵,是台南地區重要的曆史地名來源。

參考來源:

  1.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鯤鯓解釋 (台灣地區權威詞典)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131147&q=1&word=鯤鯓
  2.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臺南研究資料庫 (地方曆史文化資料庫) https://reurl.cc/main (需在站内搜索"七鯤鯓"或"三鯤鯓")
  3. 台灣大百科全書 - 七鯤鯓 (台灣文化部支持項目) 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3395

網絡擴展解釋

“鲲身”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分析:

一、神話傳說中的含義

  1. 本源解釋
    源自《莊子·逍遙遊》中的神話生物“鲲”,指傳說中的巨型魚,可化為鵬鳥。因此“鲲身”常比喻龐大到超乎尋常的事物,如巨型建築、山體或人物體型等。

二、地理名稱中的含義

  1. 台灣省海口代稱
    在曆史文獻中,“鲲身”是“七鲲身”的簡稱,指台灣南部由沙洲組成的自然景觀,因形似巨魚背脊得名。例如:
    • 清代魏源《聖武記》記載:“衆軍齊集兩港,遂揚帆直渡鲲身”(指台灣海口沙洲)。
    • 清末台灣府城的“迎鲲身王”慶典,将地名與民間信仰結合,形成獨特的文化現象。

三、使用建議

需根據上下文區分詞義:

(注:部分網頁内容重複或權威性較低,已篩選核心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埃氛棒球抱關執鑰襃恤悲思抃栗表酂鄙臣撥煩測天酲煩成雙作對笞鞭揣挫創造環境啖齧丹繶典缛彫饬雕楹碧檻飛鴻雪爪俯領甘露寺關箋蠱晦詭俗過誤還如颢清皓雪滑石粉搳脫降衷狡澤結實金畢逋謹鈍客人兩關鱗褓樓台輪輿路室夢奠眇視模棱首木觚帔巾青衣行酒氣球宂長騷鬧笙籁甥徒首級水煙亡臣穩拿斡耳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