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涯際;邊際。 南朝 梁 江淹 《遣大使巡诏》:“﹝朕﹞思所以關訪治蠹,詢求民瘼。才寡務殷,若無津際。”際,一本作“ 漈 ”。
“津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津際(拼音:jīn jì)指“涯際”或“邊際”,表示事物的邊界或盡頭。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江淹的《遣大使巡诏》:“才寡務殷,若無津際。”此處“津際”形容事務繁雜無邊,難以把握界限。
古代文獻中的使用
詞義源于“津”(渡口)與“際”(邊界)的組合,本義可能與渡口相關,但現存文獻中多引申為抽象意義上的“邊際”。例如,江淹用“若無津際”表達事務的繁複無邊。
現代語境中的變化
現代漢語中,“津際”已較少使用,僅偶爾出現在特定名稱中(如“天津際華公司”),但作為普通詞彙時仍保留“邊際”的含義。
部分低權威性來源提到“津際”指“渡口之間的地方”,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引申或誤讀。建議以古代文獻和權威詞典釋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詞源細節,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南朝文學作品。
津際(jīn j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津的拼音是jīn,表示河流寬闊的地方;際的拼音是jì,表示邊界、界限。
津的部首是水,津的筆畫數為9。際的部首是阜,際的筆畫數為8。
津際的用法最早出現在《周易》中,意思是處在水的邊界地帶。後來演變為指接壤的兩地方。
津際的繁體字為津際。
在古代,津際的寫法略有不同。津的古字形為「洳」,表示水流不止;際的古字形為「㑑」,表示交界處。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古字形逐漸演變為現代所使用的字形。
1. 這座城市位于長江與海洋之間,正好處在津際。
2. 這兩個國家的交界處就是津際。
津渡、際遇、津津有味
界限、接壤、邊境
中央、内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