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栖鳥於泉”。使鳥停息于泉中。比喻不能實現的事。《南史·孝義傳上·吳慶之》:“走素無人世情,直以明府見接有禮,所以奔走歲時。若欲見吏,則是蓄魚於樹,栖鳥於泉耳。”
“栖鳥于泉”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背景
出自《南史·吳慶之傳》,原文為:“若欲見吏,則是蓄魚于樹,栖鳥于泉。”
此句通過“蓄魚于樹”與“栖鳥于泉”的并列,強調違背常理的荒謬性,暗含對錯誤決策的批判。
三、用法與特點
示例(結合原典語境):
若強行讓外行領導專業團隊,無異于栖鳥于泉,終難成事。
附注:該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文學或修辭場景。
栖鳥于泉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在清澈的泉水旁邊栖息的鳥兒。它比喻一個人善良、純潔、安甯地生活在處境優美的環境中。
「栖鳥于泉」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木」、「鳥」、「口」、「氵」這四個部首。其中,「木」表示事物與樹木有關,「鳥」表示動物與鳥相關,「口」表示說話、說出,「氵」表示水。這個成語一共有16畫。
《栖鳥于泉》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易經·泰》一卦中,原句是「五采其馀,栖鳥于泉,據箕(jī)踞矣」。《易經》中的「五采其馀,栖鳥于泉」是用來形容一種處境優美、安適的狀态。
「栖鳥於泉」是《栖鳥于泉》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栖鳥于泉」使用的是更為簡化的寫法。其中,「栖」的古漢字寫作「棲」,「鳥」的古漢字寫作「鳥」,「于」的古漢字寫作「於」,「泉」的古漢字寫作「泉」。
1. 他一直以來都栖鳥于泉,過着簡樸而無憂的生活。
2. 心靈的歸宿是栖鳥于泉的狀态。
1. 栖息:指動物在特定地方休息、生活。
2. 泉水:指從地下湧出的清澈的水源。
3. 樹木:指植物中的大型木本植物。
4. 鳥兒:指鳥類的幼小個體。
1. 安居樂業
2. 純潔自然
3. 心曠神怡
1. 對抗逆境
2. 喧鬧浮躁
3. 不安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