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剪伐,誅滅。踐,通“ 翦 ”。《呂氏春秋·古樂》:“ 成王 立, 殷 民反,王命 周公 踐伐之。”一說為前往讨伐。參閱 高誘 注。
“踐伐”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注解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踐伐”由“踐”(踏實前行)和“伐”(征讨、征服)組成,字面可理解為通過實際行動擊敗敵人,使其屈服。其核心含義是剪除、誅滅或征服,多用于描述軍事行動或競争中的勝利。
文獻出處與注解分歧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中描述戰争勝利或政治鎮壓,如周公平定殷民叛亂。現代也可引申為在競争、事業中徹底擊敗對手。
近義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征伐”“讨伐”,但“踐伐”更強調徹底性。需注意其與“剪伐”(本義修剪樹木)在古籍中的通假關系。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其含義,若需深入考據,可參考《呂氏春秋》注疏及漢典等權威辭書。
踐伐(jiàn fá)一詞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強力打擊、摧毀、消滅等意義。下面将對該詞進行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進行介紹。
踐(jiàn):由走(足)和千組成,是一個多音字,常用讀音為[jiàn]。
伐(fá):由亻(人)和彳(行)組成,是一個漢字的常用讀音[fá]。
踐伐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踐取其本義為實行、履行,而伐取其本義為砍伐、打擊。這個詞在古代用法中表示實行打擊、履行摧毀等意義。相對應的繁體字為「踐伐」。
在古代,漢字「踐伐」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踐」字使用了古代漢字形體,傳承自先秦時期的古文體,并且「伐」字使用了左右結構。
1. 這支隊伍将踐伐敵人的根據地。
2. 軍隊奮勇踐伐惡勢力,捍衛人民安全。
3. 我們要團結一緻,共同踐伐貧困,創造美好未來。
1. 掃蕩:指全面清除敵人或犯罪分子。
2. 摧毀:指徹底破壞、夷為平地。
3. 打擊:指用力打,形容對敵人等進行強有力的襲擊。
1. 和解:指通過協商、妥協達成和睦或解決。
2. 和平:指沒有戰争或動亂的狀态。
3. 收複:指奪回原本失去的領土或權益。
總結:踐伐是一個形容強力打擊、摧毀、消滅等意義的詞語。它由「踐」和「伐」兩個字組成,拆分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走」和「千」以及「亻」和「彳」。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有實行打擊、履行摧毀等意義。相對應的繁體字為「踐伐」。古代漢字寫法中的「踐」字使用了古代漢字形體,并且「伐」字使用了左右結構。該詞常用于句子中,用于形容對敵人等進行強有力的襲擊、摧毀。和「踐伐」相關的詞語有「掃蕩」、「摧毀」、「打擊」等,反義詞則有「和解」、「和平」、「收複」等。【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