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戲曲腳色行當。指穿蟒袍官服的丑角。京劇文丑的一種。扮演正反面角色的文武官員,大都說京白,也有說韻白的。一般講究口齒伶俐,念白清脆。如《昭君出塞》中的 王龍 、《斬黃袍》中的 韓龍 等。
“袍帶丑”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在傳統戲曲中,“袍帶丑”是京劇文丑的一種分支,專指扮演穿蟒袍官服的丑角角色。其特點包括:
個别非權威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外表光鮮、内心卑劣”的人,但此用法缺乏廣泛認可。建議以戲曲領域的專業釋義為主。
若您需要進一步了解京劇丑角的分類或具體劇目案例,可參考滬江詞典等來源。
袍帶丑(páo dài chǒu)是一個成語,意為外表光鮮亮麗,實際上卻内心肮髒、丑陋、虛僞的人。
袍(衣服部首衣,6畫)、帶(帶子部首巾,11畫)、丑(小丑部首一,6畫)。
《袍帶丑》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淩蒙初的《海鵬集·雜劇》中的戲曲《河北拳》中。該詞通過戲曲的廣泛傳播,逐漸形成了常用的成語。
袍(袍帛簾罩、博學多聞) 帶(方巾腰帶) 醜(奇丑惡陋)。
袍帶丑在古時候的漢字寫作「袍帶醜」。
他雖然外表光鮮亮麗,但内心卻暗藏着袍帶丑的嘴臉。
袍子、帶子、丑角、丑陋、丑惡。
僞善、假裝、虛僞。
真誠、純真、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