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修明政事。 漢 桓寬 《鹽鐵論·相刺》:“天設三光以照記,天子立公卿以明治。”《魏書·世宗紀》:“任賢明治,自昔通規;宣風贊務,實惟多士。”
(2). 日本 天6*皇 睦仁 的年號(公元1868-1912年)。 魯迅 《現代日本小說集·關于作者的說明》:“ 夏目 的著作……輕快灑脫,富于機智,是 明治 文壇上的 新江 戶藝術的主流,當世無與匹者。” ********* 《日本的文化生活》:“ 明治 維新,到現在不過七八十年,而整個國家的進步,卻盡可以和有千馀年文化在後的 英 法 德 意 比比。”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明治漢語 快速查詢。
“明治”的漢語詞典釋義與文化内涵
一、基本釋義
“明治”在漢語中為專有名詞,特指日本近代曆史時期(1868年—1912年),源于日本天皇睦仁的年號“明治”(めいじ)。其字面含義為“明而治之”,取自《周易·說卦傳》:“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寓意君主以開明之道治理國家。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于指代日本明治維新運動及其引發的社會變革時代。
二、曆史背景與時代特征
“明治”作為曆史分期術語,标志着日本從封建社會向現代化國家的轉型:
三、漢語語境中的使用規範
在漢語表達中需注意:
四、權威參考文獻
五、語義辨析
需區别于漢語普通詞彙:
——
注:引用來源基于權威出版物,未提供網絡鍊接以确保信息可靠性。
“明治”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兩方面:
基本詞義
由“明”(光明、清楚)和“治”(治理、管理)組成,表示“修明政事”或“明亮而有治理的時代”,常用來形容社會秩序井然、管理高效的時期。例如:“明治生まれの人”指生于明治時代的人。
作為人名或名字寓意
在中文姓名中,“明治”寓意光明磊落、治理有方,象征個人能力出衆且前途光明。
年號來源與含義
出自《易經》中“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意為“開明的統治”。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睦仁即位後改元“明治”,推行著名的明治維新,開啟近代化改革。
時間範圍與影響
明治時期為1868年至1912年,是日本從封建制度向現代化國家轉型的關鍵階段,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革新。
“明治”在中文中強調治理與光明,而作為日本年號則承載了曆史變革的深刻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明治維新的具體事件,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
昂然自若補代讒孽重文輕武傳告摧北挫縮當東叼唆豆包惰慵反首鳳翣伏維尚飨告老在家餻李謌舞宮宰行産和璧隋珠河嶽鲎帆銗镂回異兼功介絶祭陌久仰績學之士鈞解兩稅使戀棧不去了卻龍翔鳳舞賣給昧寵朦蔽牛後懦孱潛科學愆缧騎竹馬卻掃群處箬包船善法堂手勅束隘素裹綏懷旺氣尉解先戒纖瘦纖小縣正堂绡縠狎媟撷芼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