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知府、知州、知縣均為地方長官,其正式辦公處為衙署大堂,因此稱為正堂。故亦以“縣正堂”為知縣的代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我細看他的行李,除了衣箱之外,還有一個大帽盒,都黏着‘江蘇即補縣正堂’的封條。”《白族民間故事傳說集·白蟒圍營》:“他委派了自己的心腹 夏一松 ,作了 劍川縣 的縣正堂。”
“縣正堂”是明清時期對知縣的代稱,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辦公場所代稱
“正堂”原指地方官衙署中處理公務的主廳,如縣衙大堂(、)。因知府、知州、知縣等地方長官均在此辦公,故以場所代指官職,形成“縣正堂”這一稱謂。
官職指代
明清時期,“正堂”成為對府、州、縣正印官(即最高長官)的尊稱,“縣正堂”特指知縣(、)。類似稱呼還有“府正堂”(知府)、“州正堂”(知州)。
文獻記載
延伸含義
因“正堂”象征權力核心,該詞也隱含對知縣權威的強調(、)。
“縣正堂”相當于現代的縣長,但屬于曆史稱謂,主要用于明清文獻或古裝題材作品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縣衙結構或官職體系,可參考關于“大堂、二堂、三堂”的說明,或對“正堂”的多層次解釋。
《縣正堂》指的是古代縣衙中的正廳,是縣令辦公和處理公務的地方。
《縣正堂》的拆分部首是“阝”和“廣”,它們分别是“邑”和“土”的組合。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縣正堂》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主要是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使用。繁體字“縣正堂”。
古時候,《縣正堂》的漢字寫法較為簡化,使用的是“縣正堂”的繁體字寫法,其中繁體字中的“縣”是“縣”的繁體,意思都一樣。古代使用的字形可能會有一些差異。
1. 他是這個縣正堂的縣令。
2. 趙縣令每天都在縣正堂處理公務。
縣府、縣署、縣衙、正廳、堂屋、縣城等。
縣衙、縣署、縣廳。
無縣正堂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