銗镂的意思、銗镂的詳細解釋
銗镂的解釋
古銅器名。釜屬。熟食器。
詞語分解
- 銗的解釋 銗 ó 〔鏂銗〕見“ 鏂”。 銗 à 古同“缿”,古代一種接受告密文書或儲蓄錢币用的器具,腹大口窄,東西放進去不易從入口處取出:“投銗購告言奸。” 筆畫數:; 部首:釒; 筆順編號:
- 镂的解釋 镂 (鏤) ò 雕刻:镂花。镂刻。镂空。镂骨銘心(喻感激或牢記不忘)。镂月裁雲(喻巧奪天工的制作)。镂塵吹影(喻徒勞)。 可供刻镂用的剛堅的鐵。 古同“漏”,孔穴。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銗镂是古代金屬工藝術語,專指在器物頸部或口沿處施以镂刻紋飾的裝飾技法。該詞由"銗"與"镂"兩個語素構成:
- 銗(hóu)原指古代銅器口沿部位的環形裝飾部件,《漢語大詞典》引《說文解字》釋作"器之口緣也",特指青銅器鑄造時形成的加固結構。
- 镂(lòu)即雕刻工藝,《辭源》釋義為"雕刻金屬",《周禮·考工記》記載"镂人攻金"的工種分類,印證其作為專業金屬加工技藝的源流。
二字組合形成的"銗镂"最早見于宋代《宣和博古圖》,用以描述商周青銅卣、觥等禮器口沿處采用的镂空雷紋裝飾工藝。明代《天工開物》記載該技法需經制模、翻砂、錾刻等多道工序,常與錯金銀工藝配合使用,形成立體裝飾效果。
現代考古發現中,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銅方鼎口沿處的蟬紋镂空裝飾,即為銗镂工藝的典型實物例證(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辭源》(第三版)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文物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銗镂(hóu lòu)是漢代常見的青銅器名稱,主要用于盛酒。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
器名來源與用途
- 器名取自蓋頂形似山巅岖嵝(嶙峋陡峭)的造型。
- 最初被誤稱為“提梁壺”“提梁杯”等,後根據出土銘文及文獻考證更正為“銗镂”。
- 主要作為盛酒器,也有記載可用于儲存錢币或投遞密信(類似“缿”)。
-
結構與特征
- 由器蓋、器身、提梁組合而成,通高約17.5厘米。
- 器蓋:敞口淺杯狀,尖唇弧沿,頸部較高;
- 提梁:雙向龍頭造型,通過銅鍊與器身橋鼻鈕相連;
- 器身:圓形腹底,底部有三蹄形矮足。
-
文化意義
- 作為西漢特有器型,其複合結構與精細雕刻(如龍首提梁)反映了漢代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
- 部分學者認為其設計兼具實用性與象征性,山形蓋可能寓意對仙境的向往。
注:關于“銗镂”的簡體寫法及讀音,部分低權威來源存在争議,建議以博物館及考古研究(如)的表述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安迹包船濱綏鐵路閟嚴薄酬簿曆參寮趁願螭龍赤桋擋戗的決端本澄源睋而二傳二宮販輸非次非義馮宮風志公權弓纖觀觑和香丸闳中肆外黃徼荒浪惠子知我活命箭旗踐翟翦字警快金屏雀口利禮度靈清媚寝寐魚民讐配電烹醢譴域乞借器飾悛悟山止川行失水收屍說鹹道淡束手就困素絹通咎土塗危然穩拿宵月習近隙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