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騎竹馬的意思、騎竹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騎竹馬的解釋

古時兒童常相與騎竹馬為戲,後因用作詠兒童生活與友誼的典故。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 桓公 語諸人曰:‘少時與 淵源 共騎竹馬。’” 唐 白居易 《喜入新年自詠》:“ 大曆 年中騎竹馬,幾人得見 會昌 春。” 前蜀 韋莊 《途次逢李氏兄弟感舊》詩:“曉傍柳陰騎竹馬,夜隈燈影弄先生。”亦省作“ 騎竹 ”。 唐 杜甫 《清明》詩之一:“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顔騎竹我無緣。”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傳略》:“與兩從兄,自鬭草騎竹,以至就外傅,皆未嘗一語失敬愛之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騎竹馬”是漢語中描述兒童遊戲行為的傳統詞彙,指孩童以竹竿象征馬匹進行騎乘嬉戲,這一行為承載着豐富的文化意象與情感記憶。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可結合以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騎竹馬”字面意為“跨坐竹竿模仿騎馬”,常見于古代兒童遊戲場景,如《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時兒童以竹竿當馬騎的娛樂活動”(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卷)。該行為通過簡樸道具模拟騎馬動作,體現孩童天真爛漫的想象力。

二、語源追溯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學創作,李白《長幹行》中“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成為經典用例(來源:李白《長幹行》),後衍生出“青梅竹馬”成語,象征兩小無猜的純真情感。宋代《太平廣記》亦載民間兒童“折竹為馬,執策而馳”的習俗(來源:《太平廣記·卷四百八十五》)。

三、文化象征 在民俗文化中,“竹馬”不僅是遊戲工具,更被賦予吉祥寓意。明清時期部分地區婚俗中,新娘跨竹馬入門以祈家庭和睦,如《中國民俗文化研究》記錄江南地區“竹馬迎親”儀式(來源:《中國民俗文化研究》)。此外,竹馬戲作為傳統戲曲形式,将遊戲升華為藝術表演。

四、現代應用 當代語境中,“騎竹馬”常用于懷舊文學與教育領域,如語文教材注釋多引用《古代兒童遊戲考》強調其曆史延續性(來源:《古代兒童遊戲考》)。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仍保留竹馬舞蹈,成為傳統文化活态傳承的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

“騎竹馬”是中國古代文學和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典故,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兒童将竹竿當作馬匹騎跨的遊戲行為,源自漢代,後成為象征童年純真友誼的經典意象。如《後漢書》記載數百兒童騎竹馬迎接官員郭伋的場景,成為“政通人和”的典故(、)。

二、曆史淵源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後漢書·郭伋傳》明确記載兒童騎竹馬迎接官員的場景(、)。
  2. 發展:唐代成為普遍遊戲,李白《長幹行》中“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使“青梅竹馬”成為經典成語(、)。

三、文化演變

四、文學象征

  1. 童真象征:白居易、杜甫等詩人以此追憶童年,如“大曆年中騎竹馬,幾人得見會昌春”(、)。
  2. 友誼隱喻:《世說新語》用“共騎竹馬”表達兒時情誼(、)。

此典故貫穿中國兩千餘年文化史,既是兒童遊戲的生動寫照,也承載着對純真年代的情感寄托。其演變過程體現了從生活習俗到藝術符號的多維度轉化。

别人正在浏覽...

本要辯給伯國博勞處士星丹旌疊縠訪論反吟伏吟風傳輔料伏日鬼伯詭陋過激論行政複議和邱盒子炮宏大畫的皇太孫忽啦呼沱飯忌妻舉止娴雅開門可憐見款誠饋饷臘雞頭良膏離開臨死路塞綿淼明科敲鑼賣糖,各幹一行騎鶴上維揚棄民輕舉絶俗慶緜求諐僧寮殺材山甿牲靈聖水侍侯手創水景數見不鮮四輩苔箋譚箋鐵拳頹坌誣控下半天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