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騎竹馬的意思、騎竹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騎竹馬的解釋

古時兒童常相與騎竹馬為戲,後因用作詠兒童生活與友誼的典故。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 桓公 語諸人曰:‘少時與 淵源 共騎竹馬。’” 唐 白居易 《喜入新年自詠》:“ 大曆 年中騎竹馬,幾人得見 會昌 春。” 前蜀 韋莊 《途次逢李氏兄弟感舊》詩:“曉傍柳陰騎竹馬,夜隈燈影弄先生。”亦省作“ 騎竹 ”。 唐 杜甫 《清明》詩之一:“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顔騎竹我無緣。”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傳略》:“與兩從兄,自鬭草騎竹,以至就外傅,皆未嘗一語失敬愛之度。”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騎竹馬”是中國古代文學和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典故,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兒童将竹竿當作馬匹騎跨的遊戲行為,源自漢代,後成為象征童年純真友誼的經典意象。如《後漢書》記載數百兒童騎竹馬迎接官員郭伋的場景,成為“政通人和”的典故(、)。

二、曆史淵源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後漢書·郭伋傳》明确記載兒童騎竹馬迎接官員的場景(、)。
  2. 發展:唐代成為普遍遊戲,李白《長幹行》中“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使“青梅竹馬”成為經典成語(、)。

三、文化演變

四、文學象征

  1. 童真象征:白居易、杜甫等詩人以此追憶童年,如“大曆年中騎竹馬,幾人得見會昌春”(、)。
  2. 友誼隱喻:《世說新語》用“共騎竹馬”表達兒時情誼(、)。

此典故貫穿中國兩千餘年文化史,既是兒童遊戲的生動寫照,也承載着對純真年代的情感寄托。其演變過程體現了從生活習俗到藝術符號的多維度轉化。

網絡擴展解釋二

《騎竹馬》的意思

《騎竹馬》是由"騎"和"竹馬"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它的意思是指兒時玩耍時駕馭着木馬或竹制馬玩具,模仿騎馬的動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成語"騎竹馬"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

騎(馬:辵字旁,5畫) 竹(竹:竹字頭,6畫) 馬(馬:馬字頭,3畫)

來源和繁體

《騎竹馬》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小宛》篇中。原文:"骐骥骛于竹下,箫鼓作于傍。" 意思是指高貴的馬在竹林下奔馳,箫和鼓聲在旁邊奏樂。

在繁體字中,《騎竹馬》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字典記載,在古時候,《騎竹馬》這個成語的漢字寫作"騏駼騖於篨下,蕭鼓作於旁。" 其中的"騏"為指赤兔馬,"駼"為漢朝時出名的赤兔馬,"騖"為美馬,"篨"為竹欄,"蕭"為箫。

例句

1. 小明小時候最喜歡騎竹馬,現在每逢過節還會拿出那個童年的玩具來回憶。

2. 聚會上的遊戲裡,大家都玩得很開心,有人跳繩、有人踢毽子,小玲則忍不住騎起竹馬,回憶童年時的歡愉。

組詞

"騎駱駝"、"竹風筝"、"馬上人" 能夠與"騎竹馬"搭配使用。

近義詞

"跨馬奔騰"、"騎馬奔跑"、"策馬奔騰" 都可以與"騎竹馬"作為近義詞使用。

反義詞

"走路"、"坐于車上"與"騎竹馬"是相反意義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