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确的訓誡。《國語·晉語八》:“圖在明訓,明訓在威權。” 韋昭 注:“言既有明教,在威權以行之。”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三》:“佩詩禮之明訓,宣忠孝之弘規。” 聶绀弩 《兔先生的發言》:“‘明哲保身’,古有明訓。”
“明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拼音:míng xùn
釋義:指明确的訓誡或教誨,通常由權威者或前輩提出,具有指導意義。例如《國語·晉語八》中“圖在明訓,明訓在威權”,強調明确的教導需依靠權威實施。
古代經典
近現代用法
聶绀弩在《兔先生的發言》中引用“明哲保身,古有明訓”,說明這一概念在現代仍被用于引用傳統智慧。
“明訓”核心含義是權威且明确的教導,既用于曆史典籍,也見于現代語境。其價值在于通過簡練的語言傳遞深刻道理,成為行為或思想的指導準則。
明訓,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明和訓。
明:日字旁,五筆編碼:A - V - n,總筆畫數:8
訓:言字旁,五筆編碼:y- v - ai,總筆畫數:7
明訓一詞源于《太平禦覽》中的一則記載:“明訓,擇各賢勵志畢,故立訓名焉。”意思是明确的教誨,以各方賢者作為典範,勉勵人們努力達成目标,因此得名為“明訓”。
明訓的繁體字為「明訓」。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定的差異。「明」字古時的寫法中常常将日旁寫成“曰”,而“訓”字的古寫形式較為接近現代的書寫方式。
1. 孔子的經典思想成為了後人的明訓。
2. 這本書以啟迪和教育為目的,内涵着許多有價值的明訓。
明智、訓誡、明察、明了、言訓
訓示、教誨、啟示、引導、勉勵
糊塗、迷糊、無知、無能、愚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