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閤的意思、伏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閤的解釋

據《新五代史·李琪傳》載, 唐 朝 大明宮 中的 紫宸殿 稱閤,是天子于朔望日接見群臣的便殿(一說為前殿,見 宋 王溥 《唐會要·大明宮》)。後因以“伏閤”指朝臣俯伏閤下向天子奏事。《舊唐書·崔仁師傳》:“會有伏閤上訴者, 仁師 不奏, 太宗 以 仁師 罔上,遂配 龔州 。” 宋 無名氏 《儒林公議》卷上:“時 孔道輔 為禦史中丞, 範仲淹 居諫職,知不可以偏言奪,乃相舉牽臺諫合入,伏閤拜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伏閤”是古代中國朝臣向皇帝奏事的一種禮儀性行為,具體解釋如下:

  1. 詞義解析
    “伏閤”指朝臣俯伏于閤(即宮殿的便殿或前殿)下,向天子呈報事務的儀式。其中“伏”指俯身行禮,“閤”特指紫宸殿這一場所。

  2. 曆史背景與場所
    該詞源于唐朝大明宮的紫宸殿。據《新五代史·李琪傳》記載,紫宸殿在朔望日(農曆初一、十五)作為皇帝接見群臣的便殿(一說為前殿),因此“伏閤”成為固定儀式的代稱。

  3. 文獻依據
    宋代王溥《唐會要·大明宮》和《舊唐書·崔仁師傳》均提到相關事例,如唐太宗時期有官員因未及時上報“伏閤”奏事而被貶谪,說明其政治重要性。

  4. 詞義演變
    最初為具體場景描述,後引申為臣子向君主進谏、奏事的象征性行為。宋代《儒林公議》中記載孔道輔、範仲淹等官員“伏閤拜疏”,即用此典故表達谏言舉動。

  5. 字形與讀音
    “閤”為“閣”的異體字,此處讀作“hé”,指宮殿側門或便殿。需注意與“合”(hé/gě)區分,避免混淆。

“伏閤”是結合具體場所與禮儀制度的政治術語,反映了古代君臣互動模式。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新五代史》《唐會要》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閤(fú hé)這個詞意思是指在古代皇宮内部,大殿的前室。它的拆分部首是門和阝,總共有11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用于描述宮殿内部的各個房間和區域。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伏閤」。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伏閤」的構造稍有不同,更加古樸。對于句子示例,如下所示: 例句:他在庭院外等待,焦急地盼望着伏閤的大門打開。 關于組詞,以「伏閤」為例,可以組成詞語「伏閤臨門」,表示歡迎、迎接的意思。在相似含義方面,近義詞可以是「大殿前廳」或「宮門前庭」。相反地,反義詞可以是「離宮」或「外牆」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